中唐状元的七律,构思精妙,虚实结合,不愧为边塞诗中的佳作
发布时间:2025-08-15 07:11 浏览量:3
唐代边塞诗仿佛华夏诗坛上的一幅泼墨长卷,既有金戈铁马的悍勇,又含孤烟落日的苍茫。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就像一柄饱饮风霜的利剑,锋刃上刻着大漠沙如雪的凛冽,剑穗间缠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怅惘,豪迈与苍凉共生,终成令人望之叹惋的诗坛绝响。
在唐人的边塞诗中,黄沙经常与冷月相撞,烽火不时和残阳相融,既有万里赴戎机的壮怀,也藏着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柔肠。才子们以山河为纸,以血汗为墨,把塞北的朔风、岭南的瘴气,征人的铠甲、思妇的泪痕,都融入到刚柔相济的文字中。下面一起读诗:
送客往夏州
中唐 · 杨凝
怜君此去过居延,古塞黄云共渺然。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
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尘避控弦。
闻有故交今从骑,何须著论更言钱。
杨凝,大历十三年状元及第,名重一时。他历仕秘书郎、侍御史、右司郎中,官终兵部郎中,在任期间政绩卓越,受人爱戴。杨凝的诗作多为咏物赠别,风格清新自然,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诗不落俗套,情感真挚,展现出一幅苍凉的边塞图画。全文笔触细腻,脉络分明,充满了对友人的牵挂、对乱世的忧思,以及人性的温情。
诗的大意是:
怜惜你此次前往边塞需要经过居延,那里的古塞与黄云都显得缥缈和迷茫。你在广阔的沙漠中独自前行,不断地追寻着前方战马的踪迹;迷途中要辨别方向,只能凭借着远处戍楼上升起的烽烟。
夜晚投宿在孤寂的客栈,听到羌笛之声,或许会愁绪满怀;清晨望着路上扬起的尘灰,还要特别小心躲避可能射来的飞箭。听说往日的朋友也会一同骑马同行,那就不必担忧旅途的费用问题了。
开篇以“怜君”起笔,表达牵挂之意。“黄云”暗合边塞风沙漫天之景,既写实景,又暗喻前路茫茫。“古塞”则显出一份厚重与苍凉,暗示友人所去之地不仅是边塞要冲,更可能是人迹罕至的荒古之境。
一个“怜”字,表达出送别时的不舍与关切;“居延”乃是古代边塞重镇(今属甘肃),此处则暗示出旅途的偏远和艰辛;“渺然”二字,既写边塞的辽远,也将送别之情融入苍茫景象,显得余韵悠长。
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余波未平,藩镇割据加剧了边地的动荡,行旅之难远超盛唐。夏州作为边塞要地(今陕西靖边),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居延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更是汉代以来的极边之地。友人前往此地,无论是军务、政务还是谋生,都意味着要面对多重风险。
颔联进一步表达出关切之意,“沙阔、独行”展现出边塞旅途的空旷和孤寂;“寻马迹”三字,注重细节描写,与“路迷”二字共同点出作者身处的困境,随时都可能迷失方向。“戍楼烟”则在迷茫中透出一线希望,将旅途的艰险与希望融入到苍茫的画面里,尽显作者对行人安危的关切。
颈联虚实结合,展现出一派孤寂的场景,并利用代表离愁的凄清笛声,渲染出远行途中的孤独与愁闷;“朝望行尘”,既要留意前路踪迹,又要警惕可能遭遇的战乱或危险。
“控弦”是指拉弓射箭,暗示边塞可能遭遇的战乱或盗匪,诗人没有直接描述朋友可能遇到的危险,而是通过一个“避”字,提醒对方提高警惕,从而将紧张的感觉具象化,显得真实可感。
正如葛晓音在《中唐诗歌的转型》中所说:中唐诗人不再执着于建功立业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多凝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诗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区别于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英雄主义。
结尾传达出宽慰之意,诗人得知朋友在当地还有一些故交,他们将在途中结伴同行,既然可以得到故交的照料和帮扶,朋友也就不必像古人那样,依靠写文章解决旅途的资费问题,诗人也就少了一些牵挂。
中唐状元的七律,构思精妙,虚实结合,不愧为边塞诗中的佳作。作者以边塞的荒寒,强化送别的愁绪;以送别的温情,柔化边塞的苍凉。诗人还在文中展现出对友情的珍视,超越了一般送别诗的俗套,彰显了人性的温暖。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中唐社会,这种真挚情谊极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