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过生日时题写的七律,开篇比喻新颖,结尾颇有言外之意
发布时间:2025-07-10 15:23 浏览量:1
人生苦短,命运多舛,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不幸遭遇困境,心湖中经常泛起深沉的慨叹。中唐才子李贺年少时胸怀凌云壮志,后来却在岁月长河中渐染沧桑;北宋诗人陆游早岁不知世事艰,暮年则悲叹镜中衰鬓已先斑。
庆生本来是一件美事,可是当人生步入壮年,理想与现实的沟壑愈发清晰,就像辛弃疾在江南官邸中,梦中渴望驰骋沙场,现实中却只能任凭鬓角在烛影里凝结成霜。下面介绍曾国藩过生日时题写的七律,开篇比喻新颖,结尾颇有言外之意。
三十三生日三首 其一
清 · 曾国藩
三十余龄似转车,吾生泛泛信天涯。
白云望远千山隔,黄叶催人两鬓华。
去日行藏同踏雪,迂儒事业类团沙。
名山坛席都无分,欲傍青门学种瓜。
曾国藩,晚清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曾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主导洋务运动。他还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推动首艘轮船建造、首批留学生派遣,被誉为近代化的开拓者。
曾国藩主张理学经世思想,融合汉学考据与程朱义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家书家训以勤俭廉劳为核心,影响深远,奠定了晚清湘乡派文风基础。这首诗写于曾国藩33岁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感慨。
清代道光23年,33岁的曾国藩正供职于翰林院,他目睹了大秦王朝的逐步衰落,也感受着个体在官僚体系中的渺小,更深知翰林官员尤多清苦。这首诗与其说是文人自伤,不如说是一位儒者在困境中的真实剖白。
作者在开篇表达了对宦途的感慨,人生过了而立之年,依然好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车轮。一生漂泊不定,在天涯各处辗转。车轮的转动没有固定方向,恰似从乡野到京城的仕途迁徙,表面是阶层跃升,其实则如同随着制度齿轮转动的零件,在宦海沉浮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
国藩早年曾自勉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研习程朱理学,渴望匡扶社稷。但是各种约束让他陷入对自我的质疑,恰似同时代龚自珍笔下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困境,他怀抱补天之志,却又困于制度的磨盘。
“白云望远千山隔,黄叶催人两鬓华”,颔联进一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岁月蹉跎的无奈。遥望白云,却被千山阻隔;黄叶凋零,仿佛在催促两鬓生出华发。
“催人”二字,采用拟人化手法,仿佛时光强行在鬓角染上霜华。作者运用以物写心的技巧,以凋零的黄叶象征生命的紧迫感,非常耐人寻味。
颈联运用精妙的比喻,“去日行藏同踏雪,迂儒事业类团沙。”过去的日子里,行踪就像踏在雪上,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这位腐儒的事业,如同堆积的沙子,没有根基,难以稳固。
“行藏”二字典出《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达进退之道。曾国藩以踏雪作比,传达出过往的行止,就像雪上足迹一般容易消逝。
他曾在翰林院编修国史,也充当过考官,这些经历看似风光,却如踏雪无痕,并未创建丰功伟业功业。“团沙”二字,将儒家的宏伟志向比作聚沙成塔,既是一种自嘲,也暗讽官场积弊如沙土那般松散难聚,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结尾颇有言外之意,名山讲坛、著书立说的机会,其实根本与我无缘,我只想靠近青门学习种瓜,过着悠闲的归隐生活。“名山坛席”化用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典故,是指著书立说的不朽之业。
“青门种瓜”,则源自秦东陵侯邵平弃官种瓜的故事。诗人看似厌倦了仕途,萌发了退隐之念,其实则委婉地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文俗中见雅,采用直白物象直抵人心,既有对时光流逝的叹息,也有对功业未竟的无奈,最后流露出的归隐想法,更展现了曾国藩当时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矛盾心境。
当人们读懂了壮年曾国藩的焦虑与坚守,或许也能在自己的雪泥中,看见属于生命的鸿爪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