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故地重游,低吟一首七律,章法严谨,堪称唐代怀古诗中的佳作

发布时间:2025-05-17 07:07  浏览量:6

人生长河奔涌不息,世间万物都在其冲刷下更迭和变迁。有些辉煌,如烟火一般,在璀璨绽放之后便转瞬即逝;有些痕迹,又似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都被无情的风雨所侵蚀。

古往今来,繁华终将化作尘埃,兴盛也会归于沉寂,恰似沧海桑田的无限轮回。废墟之上,草木茂盛,见证着传说被时光掩埋;残垣之间,风声呜咽,诉说着兴衰和无常。

晚唐一位才子曾多次驻足于古代遗迹之前,他在斑驳的砖瓦与摇曳的草木中,仿佛忽然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更能领悟到朝代兴亡的规律。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经龙门废寺

唐 · 刘沧

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余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刘沧,生活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喜饮酒,体貌魁梧,尚气节,好谈古今。刘沧曾游历四方,屡举进士不第,最后得第时已白发苍苍,入仕后曾任华原尉、龙门令。

刘沧从20岁到50多岁,三十多年间连上10次考场,却屡屡落第。但他并未气馁,反而在游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下大量诗篇。

刘沧的诗歌长于怀古,悲而不壮,多展现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他的七言律诗风格清新,属对精切,音韵章法也非常考究。

龙门寺是指洛阳龙门山一带的寺庙,晚唐时期因为烽火硝烟、以及年久失修而变得荒废。诗人多次途经废寺,触景生情,通过描绘荒废寺庙的景物,表达了对人事变迁与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

首联抒写人事无常,“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自北魏开始修凿的龙门石窟,在盛唐迎来了巅峰,尤其是武则天命人开凿的卢舍那大佛,高耸入云,慈目微垂,俯瞰着帝国的兴衰。

唐代的龙门香山寺、奉先寺等皇家寺院,都是曾经沐浴了圣恩的建筑,却首当其冲地在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中被毁坏。唐武宗还拆寺四千余所,责令无数僧尼还俗,一时间龙门梵音骤止,金粉褪尽,也让诗人感慨万千。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颔联将自然与人文进行对比。自然景观亘古不变,而寺庙建筑早已倾颓,诗人以此暗喻王朝盛衰的必然性。石台虽然存续,但是昔日香火鼎盛的场景,却已经化为虚无。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强化了一种极其沧桑的内心体验。

洛阳龙门,伊水汤汤,两岸青山对峙如阙。当刘沧的足迹再次踏上这片曾被佛光浸润的土地,眼前的废寺,早已不是记忆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景,唯有断碑卧于荒草,残钟埋于流沙,在夕阳晚照中,诉说着过往的传说,同时也让人遐想和深思。

颈联描写古迹周围的植物,“唯余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芳草滴露,象征生命的延续;残花落风,暗喻繁华的消逝。如此新旧交替的对照,既写眼前实景,又隐喻朝代更迭中残存的文化碎片。

曾经无比热闹和荣光,如今袈裟化作荒草,佛光凝成露珠,现实荒芜反而成为过往瑰丽的一种残酷衬托。寺前石台或许曾是信徒叩首之处,此刻恰似李益笔下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空茫,令人忽然感受到信仰的坍塌。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结尾表达超脱和释然情怀。诗人巧妙地以流水和飞鸟收束全诗,将视角从废墟转向自然,暗示诗人暂时摆脱了强烈的悲慨,转向开始对客观规律进行领悟,达到一种不必感、亦不必思的超然境界。

金圣叹曾称赞此诗“用笔独异”,诗人先总述人事感慨,再分写景物,最终以刻画自然景物收尾,情感由浓至淡、境界由狭至阔,逐步递进。作者还通过“山色、石台、流水,楼殿、残花、废寺”等意象的叠加和对比,强化了盛衰无常的主题。

全文既有晚唐衰世之音的苍凉,又透露出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刘沧故地重游,低吟一首七律,章法严谨,堪称唐代怀古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