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当代五律,充满了诗情画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称赞不已

发布时间:2025-08-15 07:11  浏览量: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光如绣,一针针地缝补着岁月的补丁。当年檐下燕巢的泥痕,已和阶前苔藓共织成网。古宅的门环生了铜锈,门前的石狮子却还依然不改旧韵;石板一点点地磨去了棱角,反而更加吸引后人探究藏在其背面的故事。

不必叹惜物是人非事事休,沧桑不是湮灭,而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大自然依然生生不息,人世间也会继续蓬勃发展。一位才子漫步河畔,欣喜地看见两岸风光焕然一新,于是深情赋诗抒怀。下面分享一首当代五律,充满了诗情画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称赞不已。

古襄河

作者:陈松海

转过弯三道,得来风景多。

水流光潋滟,柳出影婆娑。

依岸千秋业,穿城一串歌。

垂纶每沉醉,细雨不披蓑。

古襄河发源于安徽滁州的皇甫山南麓,全长74公里,穿过全椒县城注入滁河,以九曲回肠的地理特征闻名。古襄河的名字源于三弯锁蛟龙的传说:上古蛟龙兴风作浪,大禹疏浚三道弯镇水患,赋予河流文化象征意义。

作为江淮文明的重要载体,古襄河曾是明清漕运要道,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沿岸分布着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清盐商豪宅等文明印记。如今经过综合治理,时常可见垂钓者的身影。河畔的古建筑群,与柳影婆娑、渔歌互答的烟火气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一幅诗意画卷。

开篇行文朴实,却暗合古襄河曲折蜿蜒的地理特征。“得来风景多”,将传说中的奇幻色彩,转化为现实可感的景象,暗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交融,既是客观景物的呈现,又是作者主观情思的投射。

颔联描绘河畔美好景象,明媚的阳光拂照河面,波光粼粼,让人想起古襄河作为漕运要道的繁华过往。河水承载的不仅是舟船,更是两岸百姓的生计。

岸边垂柳依依,既展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柳影婆娑中又藏着多少离人泪、归乡情,水光柳影间,流淌的是时光的印记。这种动静相济的笔法,正如朱光潜所言,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

颈联将视角从自然景物转向人文历史,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千秋业”称赞古襄河孕育的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到明清的盐商豪宅,岸边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古老的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古襄河沿岸分布着数十处古文化遗址,印证了依岸而居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串歌”三字,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指船工号子、渔歌唱晚的声韵,也暗喻河流如弦,穿城而过时奏响的岁月乐章。

最后两句以抒情作结,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垂钓者沉醉于河畔风光,即使细雨沾衣,依然浑然不觉。古襄河曾因污染失去生机,近年来重现清波,垂钓者的身影,正是生态复苏的生动写照。“不披蓑”三字,展现出洒脱情怀,也富有一丝禅意,展现了人在自然中获得的精神自由。

全诗毫无雕琢之感,作者从景物描绘,到历史追溯,最后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起承转合间,展现出古襄河的变迁。从传说中的镇龙之河,到今日的幸福之河,每一次转变都牵动着两岸百姓的心,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