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夜色千门月,明代的一首七律,开篇直抒胸臆,颈联妙手偶得
发布时间:2025-07-15 16:16 浏览量:1
人的一辈子需要经历无数次挫折和磨难,能够活到暮年实属不易,也会格外珍惜亲情和友谊。友情就像寒夜围炉时不熄的炭火,又似长亭古道边不落的星辰,一段刻骨铭心的深情,既会令人格外珍惜,又能感动后世无数读者。
你在朔方欣赏雪落庭阶,他于江南静听雨滴蕉叶,真正的知己纵然无法会面,却能在同一片蟾光下相互牵挂。青山不老,细水长流,世间最动人的相逢,早被融入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画卷里,更在每一次默默相对时,重续着不谢的春山。下面一起读诗:
和韵赠徐子铭
明 · 王绂
忘形不觉往来频,况复情怀久更真。
稍与迟留常抵暮,纵无酣饮自生春。
楼前夜色千门月,帘外风光九陌尘。
满眼长安名利客,如君潇洒是何人。
王绂,明初无锡人,诗画双绝。他的诗歌以题画与山水题材为主,古诗似韦应物、柳宗元,律诗类晚唐,意境清逸。徐子铭,与王绂交好,以清贫自守著称,为明初四贫士之一,性格豁达,不慕名利。
王绂的诗风浑然天成,《四库全书》曾评其摆落尘氛,自然合度,后世甚至评价其文学成就不在高启、杨基之亚,堪为明初才子中兼具文人意趣与宫廷气象的代表。
这首七律通过描绘他与友人相聚时的惬意,并对比京城中追名逐利的俗客,凸显出对方的真情与洒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叹。
王绂出生于元末乱世,年轻时为了躲避兵祸而隐居异乡。明代洪武年间被征召入京,他却因事母孝,请辞归乡;永乐初再次被荐入仕,官至中书舍人,又因性格耿直、不谐于俗,终归林下。
明初的九陌风尘里,挤满了赶考的举子、钻营的官吏。诗人大半生都在仕与隐之间摇摆。他见过太多趋炎附势的嘴脸,在一片喧嚣和虚幻中,能有一位让他忘形的知己,或许会让这位饱经沉浮的才子倍感欣慰。
开篇直抒胸臆,彼此往来非常频繁,而且经常不拘形迹;何况随着岁月流转,这份情谊也会变得愈发纯真。"忘形"二字极妙,不是客套的久仰,也不是功利的有事相求,体现出他们相处时放松和随意的状态。
“稍与迟留常抵暮,纵无酣饮自生春”,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述好友相聚时的情景。相聚的时刻总是显得如此短暂,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日暮;即便并未开怀畅饮,心中却会不经意地产生融融暖意。
王绂在京城做官时,住处曾挨着徐子铭的宅院。一个休沐日的午后,两人在檐下看雨,从字画聊到生计,从年少时的梦想说到眼下的烦忧,等到他们回过神来,夜色早已吞没了天宇。
后来他们各奔前程,虽然很难谋面,但是彼此的诗文酬答依然是无话不说。偶有机会相见,即使时间匆忙,没有推杯换盏的喧闹,却好像有一种自带的暖意。
颈联堪称妙手偶得,“楼前夜色千门月,帘外风光九陌尘。” 楼前的夜色中,月光洒向千门万户;九陌的风光与尘埃,在帘外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月光拂照万家,不分高低贵贱,两位才子虽然都无法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却都活得极其通透。曾经为了一家人的生机,在尘灰里摸爬滚打;也会为了个人前途,而忙得脚不沾地。
而今面对皎洁而又柔和的月光,才子们的内心则显得非常宁静和踏实。人生苦短,不必为了虚名浮利而每天郁郁寡欢,快乐和健康就是一笔财富,真挚的友情更是求之不得。
“满眼长安名利客,如君潇洒是何人”,结尾表达对友人的赞美。放眼望去,京城里满是追逐名利的身影;可是又能有谁,像您这般洒脱自在?
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地求售,甚至友情都能待价而沽。徐子铭则不愿攀附,只是单纯地喜欢和一位雅士聊天。
楼前夜色千门月,明代的一首七律,开篇直抒胸臆,颈联妙手偶得。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王绂笔下的"往来频",早已把"同怀"二字写得明明白白。所谓知己,就是能在兵荒马乱里,让你可以稍与迟留之人;所谓真情,就是能于喧嚣搅扰中,让你忽然变得无比踏实!
- 上一篇:中年漂泊:爱里的愿意是勇气,不愿是底气
- 下一篇:语言的力量,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