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告别秀才,题赠了一首七律,开篇充满深情,结尾彰显豪情壮志

发布时间:2025-07-13 14:39  浏览量:1

人生之路充满了磨难和坎坷,还要经常做出艰难选择。古代文人墨客们可能会在月夜里反复叩问自己,何处才是心灵的归宿?应该是在朝堂上强颜欢笑,还是要向烟霞中寻觅自在?而当青青子衿熬成鬓已星星,上报天子、下安黎庶的一腔热血,终将在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困境里冷却。

学子们谁不曾在十年磨一剑的孤寂里,幻想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张扬?可世事偏如陶潜笔下误落尘网中的羁绊,想为稻粱谋,便要折腰于案牍;欲守林泉志,又难舍致君泽民的初心。下面分享许浑告别秀才,题赠了一首七律,开篇充满深情,结尾彰显豪情壮志。

别张秀才

唐 · 许浑

不知何计写离忧,万里山川半旧游。

风卷暮沙和雪起,日融春水带冰流。

凌晨客泪分东郭,竟夕乡心共北楼。

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鲈鲙涉穷秋。

唐宪宗元和二年,藩镇割据的阴霾尚未散尽,很多学子仍需在颠沛中寻找出路。许浑此时尚未登第,他与好友张秀才本来在同一个幕府走动,后来又一同出关至陕府,然后诗人取道南下、止于洛阳,张秀才则由北路抵江东。由于幕中的一些朋友宴饯,诗人也在席间即兴赋诗。

许浑的七律向来以工稳著称,这首诗除了格律严谨,字里行间还充满了深情,更反映了中唐才子们行卷求仕的缩影。清人何焯曾指出许浑的诗多行旅诗作,每于山川处见心绪。此诗的妙处,正在于将个人的离情别绪,融入了自然景物。

开篇直抒胸臆,在平淡的叙事中充满深情,“不知何计写离忧,万里山川半旧游。” 怎样才能排遣离别的忧愁,我们曾经携手同游,半个神州都见证了彼此的友谊。“半旧游”三字虽然略带夸张,却传达出诗人与张秀才交往时间之久,所以一旦分别,便觉得依依难舍。

风卷暮沙和雪起,日融春水带冰流”,颔联借景抒情。晚风吹卷着沙尘,夹杂着雪花;春日的阳光融化了冰雪,带着碎冰的春水缓缓流淌。

春寒料峭,宦游漂泊,此时尚未成熟的许浑,却已在暮沙、残冰中窥见了人生的风霜,这种提前到来的沧桑感,让离忧变得更加强烈。

冬的凛冽与春的暖意,在同一时空交错,反映出诗人此刻既想挽留、又需前行的矛盾心境。离情如同冰层断裂,即便春意渐浓,裂痕也难以弥补。

颈联想象分别之间的画面,“凌晨客泪分东郭,竟夕乡心共北楼。” 清晨时分,我们在城东分别,离别的泪水不禁潸然落下;整个夜晚,心中都萦绕着思乡之情,仿佛一同伫立在北楼之上。

胡应麟曾言:唐诗之妙,在虚处传神。许浑不说自己挂念亲人,而说两人共北楼,表达出一种心心相印的感受,也呼应了首联中二人“半旧游”的经历,这种写法比直接说自己想家更显深沉。

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鲈鲙涉穷秋”,结尾反用典故,尽显豪情壮志。年轻时就该发奋读书、竭力进取、蟾宫折桂、衣锦还乡;千万不能因为贪恋家乡的鲈脍,而在深秋时节就匆匆归隐。

鲈鲙是张翰思乡归隐的象征,诗人却用反转其意,不是否定乡愁,而是劝友人将乡愁化为动力,既是对友人的叮嘱,更是对自己的期许。

古人云:人生贵适意,何必慕华簪。大多数人都愿意享受悠闲和轻松的生活,可是年轻的诗人此时虽未得志,却已展现出穷且益坚的品格,令人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