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完爆:这首诗让诗仙搁笔,还被评为“七律第一”

发布时间:2025-07-14 17:33  浏览量:1

在大唐诗坛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首诗宛如一颗夺目的巨星,它力压群雄,被誉为“唐代七律第一” ,甚至让狂放不羁、才高八斗的诗仙李白都自叹弗如,心甘情愿搁笔,它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壮年时期的李白,心怀壮志,豪情满怀。当他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江天辽阔,景色壮美,正是激发他诗情的绝佳契机。然而,就在他准备挥毫泼墨之时,目光却被墙上崔颢的诗紧紧吸引。他反复吟诵,不禁击节赞叹,最终无奈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声叹息,满是不甘,却也成为了文坛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如今黄鹤楼的“搁笔亭” ,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能让李白折服的崔颢,绝非等闲之辈。他出身顶级门阀博陵崔氏,年少成名,二十岁就高中进士,起点不可谓不高。但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被任命为掌管马政的“太仆寺丞”,这让心高气傲的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屈辱,愤而辞官。此后近二十年,他放纵自我,浪迹天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从淮楚到武昌,从河东到辽西,甚至投身军旅,在塞外的风沙中,写下了雄浑豪迈的边塞诗篇。

崔颢的生活作风也十分豪放,他好赌嗜酒,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他频繁“换妻”的行为——专挑美貌女子为妻,可相处不久就将其抛弃,如此反复四五次。他早年的诗风浮艳,曾因一首以“十五嫁王昌”开篇的轻佻诗作,惹得名士李邕大怒,怒斥他“小儿无礼”,随后拂袖而去,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放浪形骸的浪子,却在黄鹤楼上留下了一首千古不朽的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开篇便引入仙人乘鹤的传说,瞬间营造出一种时空浩渺、人去楼空的苍茫意境。黄鹤远去,一去不返,唯有白云悠悠飘荡,千年不变,满是岁月的怅惘。笔锋一转,眼前的晴川绿树、芳草沙洲清晰可见,色彩明丽,充满生机。可当暮色降临,原本壮阔的景色被迷茫的烟波笼罩,那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将个人漂泊的愁苦与对宇宙时空的永恒感伤完美融合,直击人心。整首诗虚实结合,意境超脱,虽然前四句的格律不太符合常规七律,却气韵流畅,浑然天成,崔颢的《黄鹤楼》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横亘在李白的心头长达数十年。直到晚年,历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永王幕府的牵连流放、遇赦归来的沧桑,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白,在金陵登上凤凰台时,心中的那股不甘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挥笔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难看出,这首诗从立意、结构到结尾的“愁”字,都明显模仿了崔颢的《黄鹤楼》 。这是骄傲的李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那位早逝的“对手”致敬,也是他在崔颢的“阴影”下,为自己一生的文学抱负奋力画上的一个带着遗憾却依旧璀璨的句点。

李白,这位在官场、江湖、求仙路上都未能完全实现梦想的“谪仙人”,最终在“诗仙”的光环中获得了永恒。而崔颢,这个浪荡半生、官位不显的才子,仅凭一首《黄鹤楼》,便登上了七律艺术的巅峰,让李白为之折腰,更赢得了后世“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的至高赞誉。一首诗,或许耗尽了崔颢毕生的才情与积淀,却也成为了一座令诗仙都需仰望的不朽丰碑,在千载白云的见证下,诉说着无尽的乡愁与时空的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