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诗人寻访不遇,写下一首七律,没有宏大叙事,却非常耐人寻味

发布时间:2025-07-09 15:13  浏览量:1

古代很多才子在现实中遭遇困境,便希望寻访高人、排忧解惑。当贾岛的拐杖叩过松林里的台阶时,一声只在此山中便凝固在唐诗三百首中。当李白寻访道士不遇时,鹿鸣则代替了主人答话,也在碧峰飞泉间抒写了传世的名篇。

一位落魄才子有一次上山寻觅高士,由于无缘会面,只好即兴题诗。等到主人归来,壁上未干的题诗还散发着一股墨香,墨迹里也好像隐藏着无法言说的心事。下面一起读诗,感受宋人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

访枯崖不遇

宋 · 胡仲弓

踏破门前苔藓斑,寻曦不值只空还。

行云过处青山湿,野水明边白鸟闲。

扪虱有人谈古道,挥蝇无路透禅关。

杖藜独背西风去,偶见苍官亦厚颜。

胡仲弓,南宋江湖诗派重要诗人,登进士第后曾任会稽县令,后来因事被黜而浪迹江湖。他的诗作融合禅意与市井气息,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胡仲弓在华夏诗坛鲜为人知,不过他的诗集《苇航漫游稿》却存诗近四百首,四库馆臣评其清婉隽永,展现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首诗通过寻访不遇的经历,展现出山野中清幽的景象,同时借助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求道不得的怅惘,结尾则带有一丝诙谐,尽显访人不遇的复杂心绪。

胡仲弓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理学与禅风交织的末世。他与姜夔、刘克庄等江湖诗人相似,终身未仕,并以布衣之身浪迹吴越,其诗稿中虽然经常体现生计窘迫,却也隐藏着不受束缚的疏狂。“枯崖”,乃是一位道士的名字。

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缘由,表达惆怅之情,“踏破门前苔藓斑,寻曦不值只空还。” 苔藓象征人迹罕至的幽境,比如李白的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而胡仲弓则用“踏破”二字,打破了一种静谧氛围,读者也仿佛能看见诗人在晨曦中寻觅和徘徊的身影。

行云过处青山湿,野水明边白鸟闲”,行云飘过的地方,青山仿佛瞬间就变得湿润;清澈的河面上波光粼粼,白鸟在河畔悠闲地盘旋。

行云带雨乃是常见景象,不过一个“湿”字却显得奇崛。作者采用通感写法,浮云流动使得山色透着水墨晕染的朦胧。

“白鸟闲”三字,委婉地描绘出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境。当诗人的焦灼与白鸟的自在形成对照,大自然便成了无声的禅师,在青山的苍凉与白鸟的悠闲之间,铺陈出诸法空相的禅意。

扪虱有人谈古道,挥蝇无路透禅关”,颈联运用典故,值得细读。晋代的王猛经常扪虱而谈天下事,本是名士放达的象征,此处是指一位在山门前一边捉着虱子、一边高谈阔论的俗人。

诗人则挥手驱赶蝇虫,动作中透着求道无门的狼狈。那些蝇虫好像都在尽力地拦着诗人寻禅,又似乎特别喜欢叮咬愁眉苦脸之人。如此细腻逼真的文字,令人印象深刻。

杖藜独背西风去,偶见苍官亦厚颜”,诗人寻访不遇,只好独拄藜杖,背对西风离去;途中偶然看见一棵古松,倒觉得它仿佛也带着几分嘲笑的意味。苍官是指松柏的别称。一个“背”字,仿佛是在说既然求道不得,不如背对尘嚣。

古松多代表孤直、坚贞的形象,比如李白的松柏本孤直。可是胡仲弓却以“厚颜”二字,表达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诗人失意离去,却见古松依旧苍翠,仿佛对他的失落漠不关心,甚至带着几分坦然,如同无心的白鸟。

三流诗人寻访不遇,写下一首七律,没有宏大叙事,却非常耐人寻味。作者用扪虱、挥蝇等俚俗词语,从书斋走入山野,带着露水与泥痕,显得非常接地气。诗人即使身处末世,也要像一株厚颜的古松,在西风中挺直脊梁,不向命运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