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五朝元老的七律,文字质朴,却令人感触颇深

发布时间:2025-05-18 07:03  浏览量:5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令人心动。很多骚客雅士曾经被贬他乡,才子们没有悲哀于仕途的困境和生活的艰难,反而饶有兴致地登山临水,并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世佳篇。

位于滁州的醉翁亭,虽然只是简单的建筑,却仿佛一座屹立于文学史的不朽丰碑。自从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它便承载了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也成了士大夫们超凡境界的象征。

后世一位诗人途经欧阳修当年生活之地,希望追寻醉翁的脚印,并深入探究其作品中反映的文风与思想。下面分享明代五朝元老的七律,文字质朴,却令人感触颇深。

寻醉翁亭故址

明 · 杨士奇

空山泉石四无邻,亭构当年已化尘。

前辈文章关气运,后来瞻仰愧乡人。

寒林缥缈荒烟外,霜径逶迤古涧滨。

景物已殊风俗在,壶浆来往见滁民。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并在内阁担任辅臣四十多年,不愧为明朝初期重要的政治家与文学家。这首诗技巧娴熟,水平高超,蕴含着作者对过往贤才的赞赏,也表达出对文化传承、以及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创作于北宋庆历五年,当时他因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先生在滁州并未沉沦,而是在公务之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先生以醉翁自号,借助山水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其中既有被贬异乡的苦闷,又有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在困境中乐观自适的心境。

首联描绘出一派荒寂的氛围,欧阳修笔下热闹非凡、宾客云集的醉翁亭,历经岁月洗礼,而今只剩空山、泉石相伴。昔日著名的亭阁已化为尘土,令人感受到一种沧海桑田的沉重。

接下来的两句,抒写作者当时的感受。杨士奇认为,欧阳修的文章与时代的气运紧密相连,承载着很多才子的精神追求。他又以乡人自称,表达出对欧阳修深深的敬意与自愧之情。杨士奇作为明朝重臣,在文学与政治上都有颇高成就,不过面对欧阳修这样的先贤,诗人仍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醉翁亭记》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其优美的文笔,更在于其传达出的民本思想,也反映出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与崇高理想,所以诗人才会称赞“前辈文章关气运”。作者的谦逊并非故作姿态,而是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希望能从前辈的作品中汲取力量。

颈联进一步渲染醉翁亭故址的荒芜景象,诗人极目远眺,荒烟弥漫,仿佛一层惨淡的薄纱,在冷冽的空气中不断翻涌。在荒烟的掩映之下,一片寒林影影绰绰,若隐若现。

一旁的古老山涧中,一条小路蜿蜒延展。路面上铺满了冰霜,在黯淡的光线中显得极其幽冷。这条霜径仿佛早已被时光遗忘,诗人目睹眼前的场景,不禁心生悲切。

寒林、荒烟、霜径、古涧等意象,生动地描写了亭子周边的自然环境,烘托出历史遗迹的落寞。它们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诉说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又默默地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萧索。

景物已殊风俗在,壶浆来往见滁民”,结尾笔锋陡转,却为全诗带来了一丝温暖。尽管醉翁亭周围的景物早已面目全非,但滁州当地风俗依旧如欧阳修笔下描绘的模样。百姓们提着酒浆来来往往的画面,展现出当地民俗的延续。

欧阳修曾倡导与民同乐,这种风气在滁州代代相传。杨士奇也从这样的生活场景中,惊喜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即使古亭消逝,景物改变,但蕴含在民间的精神与风俗,却能长久留存。

杨士奇作为明朝的肱股之臣,深知文化传统对社会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醉翁亭故址的探寻,引发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他也在提醒后人,历史遗迹可能消逝,不过先辈的精神与文化应该在心中永驻,欧阳修的精神与滁州的风俗也会像璀璨星辰,照亮历史,指引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