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一首七律,开篇彰显恬淡襟怀,结尾充满烟火气息

发布时间:2025-09-27 06:59  浏览量:1

功名富贵,恍若天边云霞,望之绚烂,触之飘散。古代一些才子寒窗十年,心怀壮志,却经常陷入困局,于是便感觉抛弃锦袍简直就像脱去枷锁,转而在林泉花鸟中寻求真趣,于溪烟月光处感悟天机。

昔日长安客,今作山水郎,经过一番折腾,落魄才子们终于体会到世态炎凉,庙堂执念也都化为山林清风。如此转变并非弃志遁世,实乃勘破浮名之后,展现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潇洒。下面一起读诗:

村居

南宋 · 陆游

富贵功名不拟论,且浮舴艋寄烟村。

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

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

晨舂夜绩吾家旧,正要遗风付子孙。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他始终坚守理想,还曾投身军旅,并为北伐献策。陆游笔耕不辍,存诗九千余首,题材广泛,风格兼具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

南宋隆兴元年六月,40岁的陆游因为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后又遭到主和派的排挤,从枢密院编修官的任上罢归乡里。诗人暂寄烟村,却胸藏壮心,这首诗表达委婉,抒写了他在理想受挫后的思想转折、以及当时的矛盾心情。

陆游自幼亲历靖康之耻、家族南迁的颠沛,恢复中原的信念深植其心。宋孝宗即位后锐意北伐,陆游因主战而被重用,得以为北伐建言献策。而罢归后的陆游,既带着理想破灭的失落,又怀着对官场倾轧的厌倦,试图在乡野中寻找心灵的栖居地。

富贵功名不拟论,且浮舴艋寄烟村。” 陆游此时已放下执念,不再羡慕世俗追逐的富贵,也看淡了仕途上的功名。他暂且独自乘着小船,寄身于宁静的乡村。“舴艋”指小巧的渔船,象征漂泊或闲适,李清照也有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陆游暂别仕途纷争,选择以小船、乡村为栖身之所,流露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是陆游一生追求抗金复国,他暂寄烟村,在田园中缓解愤懑,正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保留了对王师北定中原的一份期待。

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放翁极其厌恶快马追随鞭影的奔波生涯,宁愿做一个刻舟求剑的痴人。南宋中期,主和派掌权,许多士大夫为了仕途,不得不随波逐流。陆游非常厌恶这种毫无骨气的功利主义,甚至憎恨这种世风日下的习气。

“痴人”乃是诗人的自嘲,他深知抗金之路极其艰难,也明知一直坚持会遭到排挤,可是他却仍然坚定王师北定的信念,倔强地不愿向现实低头。

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陆游与村里的樵夫、牧童都很熟悉,彼此相处融洽,甚至不分宾主;当他和乡邻们的关系慢慢变得密切,还会主动地与其商定子女婚嫁之事,说明他们相互信任,诗人也真正成了乡村的一份子。

战国思想家杨朱有一次住进旅店,店主殷勤侍奉,旅客避让座位。后来他南行途中遇到老子,老子批评其行为跋扈,训导他要注意修身养性。他在学道归来后,态度谦和,旅客与之争席而坐。陆游化用这个典故,以此生动地写出了他与樵夫、牧童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晨舂夜绩吾家旧,正要遗风付子孙”,早晨舂米、夜晚织布,这是祖辈往日的生活,我正想把这种遗风传给子孙后代。陆游罢官后不再渴望建功立业,他深知富贵功名转瞬即逝,唯有勤劳、质朴的传统,才是真正值得继承的财富。

陆游村居抒怀,闲吟一首七律,开篇彰显恬淡襟怀,结尾充满烟火气息。全文用典无痕,无论是“剑痕”,还是“争席”,都不是简单的典故堆砌,而是旧典新用,体现出放翁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者还在文中多次采用对比手法,比如“功名”与“烟村”,展现了价值取向的转变;“鞭影”与“剑痕”,凸显了人生选择的冲突;朝堂的喧嚣与乡野的宁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与对田园的向往,也让读者可以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