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秋夜思归,吟诵一首七律,不着一个“情”字,却又句句含情
发布时间:2025-09-26 07:07 浏览量:2
传统文化中,人们一直觉得秋天显得极其萧瑟和肃杀,很多文人墨客便会用落叶归根、鸿雁南飞等景象隐喻归乡。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这些令人感伤的诗句,也逐渐成为一种群体记忆,尤其是当游子看到秋景,就会下意识地开始思归。
雁影横空,裁碎半天云絮;砧声入夜,敲凉满院清辉。有时候分明是寻常秋光,却因白云和鸿雁的对照,更显才子孤影伶仃。阶前梧叶,叠起三分寒色;檐下清辉,筛出一片乡愁。唐代一位诗人就曾在一个秋夜,忽然念起远方的故友,于是题诗抒怀,下面一起欣赏: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唐 · 刘方平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刘方平,盛唐诗人、画家,终生未仕,晚年隐居于颍水之滨,寄情山水,潜心创作。刘方平的诗歌多咏物写景,抒写闺情乡思,善于营造意境,其代表作《月夜》、《春怨》等均入选《唐诗三百首》。
刘方平与皇甫冉、李颀等人经常交游唱和,这种身隐而心不隐的状态,让他的作品少了一些对仕途失意的愤懑,多了一丝对人情与故土的眷恋。这首诗将念友与思归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既传达出作者对两位友人的牵挂,又委婉地表现出才子客居他乡的惆怅。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开篇展现洛阳秋夜的清寂,也暗指诗人客居他乡的境况。洛阳清冷的夜晚,白云缓缓飘归;城中银河清晰可见,天上的星宿却疏疏落落。
刘方平寄居洛阳周边,却又描写城里的生活,说明诗人当时穷困潦倒,举目无亲。秋夜的白云尚且可以归向天际,而诗人却只能困于异乡,思归的种子于是便悄然埋下。
清夜、白云、长河、稀宿,皆是诗人客愁的外化。由于皇甫冉任职于江南,郑丰也不在洛阳,诗人抬头看见星空,低头想念故人,内心充满了客居的孤独与念友的怅惘。
颔联进一步描写秋景,“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入秋之后,人们经常可以看见远飞千里的大雁;伫立在月光下,才子也能随时听到千家万户传来的捣衣声。
大雁南飞千里,暗指诗人与故友的空间阻隔,唯有大雁才能跨越山海,而诗人的牵挂早已随着雁影,飘向友人所在的方向。作者见雁念友、闻衣思归,一远一近,一外一内,显得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捣衣声是思妇为征人或远游亲人制衣的声音,不过当刘方平听到满城的捣衣声,首先想到的不是家中亲人,而是他曾与友人共游的故地,一时间他仿佛又回到了与友人相伴的熟悉生活。
颈联采用互文手法,转而点出思念的具体地点。西雍即西周时的丰京,在西安附近;黄鹄矶在如今的武汉,暗合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青门道是长安城南的道路,曾是文人雅士送别、游赏之地。诗人早年与皇甫冉、郑丰共游长安,青门道正是他们分别或相聚的地方。
他眷恋的不仅是各处的风景,更是当年与友人共同饮酒赋诗的美好时光。刘方平隐居之后,便开始逐渐看淡仕途的繁华,唯有那些与故友欢聚的“寻常时刻”,成了他记忆中最珍贵的碎片。作者并未描述宏大叙事,只写个人记忆中的地名,却让情感的浓度远超直白的抒情。
结尾则表露出作者的思归之意,“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诗人想问自己在异乡写下的一封书信,应该寄往何处?这份浓浓的思念,早已不止是两地分离的惆怅。
诗人深情的追问,并非真的不知道地址,而是一种情感上的焦虑。不啻即不止,两乡违是双重的牵挂,念友、思归,让诗人感到不知所措,竟然连一封书信都不知道该寄往何方。
刘方平秋夜思归,吟诵一首七律,不着一个“情”字,却又句句含情。全文情景交融,层层递进,秋夜白云、千里大雁、满城捣衣,还有记忆中的青门道与黄鹄矶,这些寻常意象,无不承载着诗人厚重的情感,令人读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