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穷困潦倒,写下一首五律,看似寻常话语,却句句耐人咀嚼

发布时间:2025-09-25 07:01  浏览量:1

唐代很多文人墨客经历曲折,甚至大半生都漂泊不定。太白在蜀道行吟,楚地烟霞、长安月色,皆成了羁旅中的诗句;子美扶病奔走秦川,秋露寒霜、茅屋孤舟,也被写进传颂久远的诗行。

张继夜泊枫桥,霜天渔火,彻夜无眠;温庭筠路过商山,晓风残月,裹挟风雪。这些才子或为功名、或避兵戈,将他乡当作故乡,把流离谱成乐章,半凝清辉,半染风霜,也让后世读者产生共鸣。下面一起读诗:

江上

唐 ·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唐代宗大历元年,55岁的杜甫漂泊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逾十年,中原战火虽渐平息,藩镇割据、吐蕃侵扰,却让大唐王朝依旧风雨飘摇。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拖着病弱之躯,栖身于江边的一座孤城,在连绵秋雨中写下了这首诗。

开篇破题,描写夔州秋景,“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杜甫自从六年之前弃官西行,一路上辗转于秦州、同谷,又入蜀定居成都,后来却因西川节度使崔旰之乱,再度漂泊到达夔州,可谓心力交瘁,穷困潦倒。

此时的作者早已多年不再吟诵会当凌绝顶,而是一位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衰翁。杜甫目睹荆楚,口言荆楚,心却不在荆楚,诗人眼中的秋雨、秋风,都成了内心漂泊无依的外化。

接下来的两句承接首联,继续展现萧瑟秋意。秋风卷落树叶,让敏感的诗人想到自身的衰老,他在漫漫长夜中反复披揽棉衣,并非只是畏寒,而是“永夜”带来的孤独与不安,让他思绪万千,难以入眠。

这一联没有直抒胸臆,却是通过“下木叶、揽貂裘”的对比,将暮年漂泊的凄凉之感,渗入到字里行间。此时的杜甫贫病交加,右臂偏枯半耳聋,身体的衰颓与环境的萧瑟相互映照,让他暮年的心境极为悲凉。

颈联尤其令人感动,浓缩了杜甫一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勋业频看镜”,诗人频繁地起身照镜,又不时地感慨功勋未就,一个“频”字,下得极妙,杜甫青年时代胸怀壮志,安史之乱中,他曾冒险奔赴凤翔面见肃宗,被授左拾遗,自以为得偿所愿。

然而宦途沉浮,他又因他人直谏而被贬,后又因战乱辗转流离,勋业始终是镜中花、水中月。步入暮年之后,他频频对镜,岂止感慨鬓边白发?更是对理想未竟的焦灼与不甘,这种反复的自我叩问,令人感觉痛彻心扉。

行藏独倚楼”,独自靠在楼上,思索自己该入世做官,还是归隐山林。作者化用典出《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指出仕与归隐的抉择,也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诗人渴望被朝廷启用,却又深知自己衰老无用;他想向人倾诉壮志,却又怕遭人嘲笑老不知趣,于是只能独自登楼,远望长安方向,心中一片迷茫。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结尾抒写了无尽的悲痛。时局危难之时,总想着报答君主的恩情和信任,即便自己年老体衰、精力衰退,这份心思也从未停止。当时吐蕃占据河西、陇右,数次侵扰长安近郊;藩镇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

杜甫杜甫虽远在夔州,却时刻关注中原局势。他深知自己早已没有被启用的可能,但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便自身难保,仍是心系家国,这份孤忠着实令人感动。

杜甫穷困潦倒,写下一首五律,看似寻常话语,却句句耐人咀嚼。全诗以荆楚秋色作为描写背景,将景物萧瑟与人生困顿相互交织,展现出诗人暮年壮志未酬的焦灼、岁月催人的悲怆,令人不忍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