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畅游名刹,题写了两首五律,超凡脱俗,富有深意

发布时间:2025-08-24 07:01  浏览量:2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一生中可能多次被贬,虽然经历坎坷,但是他们却有幸经历很多事情,又能结识更多朋友。苏轼才华横溢,儒释道兼修,他每到一处都会登山临水,并与当地名流、高僧切磋,并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

苏轼有一年的春天途经江苏镇江,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当地的两座著名古寺。春日的山林间早已藏不住蓬勃的生机,才子踏入薄雾笼罩的山岭,顺着蜿蜒小路走进幽林,尘世喧嚣顿时便被抛在身后。下面一起读诗:

游鹤林、招隐二首 其一

北宋 · 苏轼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睡余柳花堕,目眩山樱燃。

西窗有病客,危坐看香烟。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杭州担任通判。这两首诗就创作于作者途经润州(即镇江)时,字里行间委婉地抒写了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得志,以及人生的漂泊感,同时又富有深意。

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并描绘出雨后郊野的清新景象。初晴春光,万物生机,暗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余妍”是指残花,可见此时正值暮春时节。

接下来的两句,将镜头从旷野聚焦到寺院。挺拔的修竹象征高洁操守,杜鹃啼声常与乡愁关联。此时的苏轼远离朝堂纷争,置身古寺深林,暂时摆脱了政治漩涡,又难掩内心漂泊之感。杜鹃的意象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怅惘,暗示着诗人对故乡与安宁的向往。

颈联刻画细腻,柳花轻盈飘落,山樱绚烂夺目,动静相衬间展现出春景的绚烂。“”字采用通感手法,美丽的花朵娇艳欲滴,看起来就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令人目眩神迷。作者将视觉的绚烂转化为心理的感觉,既写出山樱盛开的盛况,也暗合诗人此时复杂的心绪。

结尾转写诗人自身,“病客”代指苏轼,也隐喻其内心的疲惫与精神的困顿。诗人端坐一旁,安静地凝视香烟袅袅,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静观态度。苏轼此时正在佛道思想中寻求慰藉,并渴望寻求对人生的顿悟。

其二

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

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

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

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

第二首诗延续了苏轼在鹤林寺、招隐寺的游览感悟,此时苏轼仍处于仕途失意、与精神求索的双重心境,相较于前文的景物静观,这首诗更侧重于描写作者的精神漫游,展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

起首“行歌、坐咏”的交替,抒写出诗人融入自然的悠闲状态,也展现出白云岭的缥缈、修竹林的清幽。修竹的意象既象征文人风骨,也暗合东晋高士戴逵曾在招隐寺隐居,苏轼以此呼应前贤,流露追慕隐逸的心境。

颔联继续写景,风轻花落的轻盈与日薄山阴的朦胧,形成动静相济的画面。苏轼在经历了宦途风波之后,学会了在静默中观照自然与内心,并怀着恬淡心情关注着周围的一切。

颈联转写幽微之境,“涧草”指生长在山涧旁的野草,因地处幽僻,不被常人留意,很少有人能辨识它的存在或价值。人们虽然能隐约闻到山花的香气,却因其踪迹渺茫,难以确切找到它的所在。

结尾以对比收束,将思绪拉回凡尘。游客的偶然闯入,反衬出隐逸的难得。他们即使暂时在此幽居,更像一种浅尝辄止的体验,而非全然的融入。真正的隐者将心灵从喧嚣中剥离,并对宁静的环境进行深耕,这种深度则是多数城市人难以抵达。

全诗以山行、静坐、体验、思考作为脉络,描写了苏轼在鹤林、招隐寺的幽境中,获得了暂时的心灵慰藉,也深化了对隐逸本质的理解。苏轼应该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既能放松身心,又可得到深刻感悟。可见诗人们还是应该多在户外活动,才能捕获到更多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