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品读宋史,写下一首五律,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发布时间:2025-07-09 15:12  浏览量:1

轻抚历史的卷轴,墨香里总会渗出不同时代的气息。秦砖汉瓦上的霜痕好像并未消褪,唐宫的月光也似乎落满了宋朝的雕栏,那些被马蹄踏碎的朝代,更在青竹简册间重新演绎过往辉煌的模样。

霍去病墓前的石马,鬃毛里还凝聚着大漠的风沙;莫高窟里的飞天壁画,飘带间仍流淌着盛唐的音符。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屈子投江时溅起的离骚,又是苏轼在赤壁下饮尽的月光。

当清代一位才子用指尖触摸宋代碑刻的残痕,他也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心跳。下面一起读诗,清代才子品读宋史,写下一首五律,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读宋史

清 · 王昙

论语得天下,周官误本朝。

风流萧母后,跋扈赵曩霄。

大学补邱浚,长编续李焘。

黄袍与泥马,都付浙江潮。

王昙生活的乾嘉时期,正是清代考据学鼎盛之时,学者们埋首故纸堆,动辄对史书写下万字笺注。可是王昙偏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带着一股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傲气,这种狂傲或许源于他自身的困境。

诗人在乾隆朝代考取了举人,后来五次参加会试都不幸落第,空有治世之才,却报国无门,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一种共鸣。他聚焦宋代历史,表达对自身境遇的隐喻,抒写对英雄造时势的感慨。

在清代诗坛,王昙是个自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却不喜八股,偏爱兵法剑术,曾跟着乾隆朝名将福康安驰骋疆场,中年又困于科举,晚年靠卖书画为生。这样一位游侠诗人笔下的咏史诗,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锐利与洒脱。

开篇为宋代的内政精准把脉,论语得天下,周官误本朝。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北宋初期以儒学治国,宋太祖时期的宰相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国力逐渐强盛。而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安石却依据《周礼》实施新法,反而引发争议,并加剧了宋朝的统治危机。

接下来作者将视线投向宋朝的外交,风流萧母后,跋扈赵曩霄。萧太后(萧绰)在辽朝称制二十多年,她曾亲率大军南下,与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风流"二字,既刻画她的强硬手腕,又暗含一种赞赏之意。

曩霄即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作为党项族首领,他脱离了宋朝称帝,建立了西夏,还不断地与宋军交战。这种叛逆在史学家眼里是乱臣贼子,王昙却认为他是一位强者。跋扈,形容其反叛的姿态。

作者跳出传统华夷之辨的视角,与同时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辽夏金史的观点不谋而合,展现了清代中叶思想解放的萌芽。

颈联暗藏匠心,大学补邱浚,长编续李焘。明代学者邱浚曾为《大学》作补注,彰显了儒学传承;南宋学者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延续了史书编纂的辉煌。

钱穆先生曾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李焘是宋史研究的集大成者,王昙则以诗修史,前者用史书保存细节,后者用诗句提炼思想,两人以不同方式,追问历史的本质。

结尾耐人寻味,黄袍与泥马,都付浙江潮。宋太祖黄袍加身,开创传奇;宋高宗泥马渡江,以避追兵。不过时光匆匆,这些往事都已随着钱塘江潮,消逝得无影无踪。

潮水的涨落象征着王朝的循环,作者以潮水比喻历史兴衰,感慨往事如烟。王昙没有像司马光那样,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而是以诗人的浪漫,承认历史的虚无。读者也会感慨,辉煌的传奇,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冲刷。

全文以简练的笔触,省略了繁琐的史料,抓住了时代的魂魄,并概括了宋史的一些关键节点。诗人感叹王朝兴衰、人生无常,从宋初的治国理念,到宋朝与辽夏的对峙,还有学术传承与历史典故,最终以潮水的意象收束,可谓条分缕析,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