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郊野漫步,闲吟了一首五律,写尽岁月沧桑,更能激发无尽遐思

发布时间:2025-07-12 15:26  浏览量:1

自然界风景秀丽,人世间岁月匆匆。青山叠翠、绿水流丹,花绽芳丛、云生幽谷,更有岚光染黛、泉韵飞珠,风摇竹影、月点荷心,这些景物无不令人心醉神迷,更会即兴题诗咏叹。

清代一位才子闲来无事,前往郊野漫步,意外邂逅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叟。这位老者衣袂宽博,形制古拙,恍若与天地同寂。诗人与之交谈之后,思绪万千,于是赋诗抒怀。下面一起欣赏:

野行

清 · 袁枚

野行逐流水,花里得茅庐。

中有庞眉叟,旁堆数卷书。

衣冠非汉魏,妻子半樵渔。

拱手询名姓,无言指太虚。

乾隆45年,时年63岁的袁枚过着悠闲的隐居日子。他曾自嘲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这位辞官归乡二十余载的性灵派主将,在一次寻常的山野漫游中,用笔墨抒写了人间烟火与浩渺太虚,让后世读者得以了解到一位世外高人。

开篇点题,简略地交代了作者的一路见闻。袁枚漫不经心地顺着蜿蜒溪水慢行,走出很远之后,忽然在繁花簇拥处发现一座茅庐,诗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武陵奇遇,也暗含曲径通幽的意境。

逐流水” 以水之自然流动,喻指诗人摆脱世俗约束的随性,暗含道家顺势而为的的思想;“得茅庐” 则借花丛中偶遇的栖居之所,象征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钱钟书曾评价袁简斋作诗,专注性灵,贵自然流露。流水是引导诗人视线的线索,他也最终在茅庐与繁花的交汇处,感受到一种郊野中独有的静谧和清幽,同时也为后文的展开打下铺垫。

中有庞眉叟,旁堆数卷书”,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不再描述茅屋周围的景象,而是转而刻画一位老叟的形象。诗人一方面描述老翁的苍老隐逸,另一方面又暗示对方虽然安居乡野,却依然喜欢读书,具有儒雅气质。

"庞眉"二字,写尽岁月沧桑;书卷的堆放,则让其超越了普通山民的身份。诗人一定感到肃然起敬,读者也会猜测这位老者的特殊身份,他又为何要离群索居,到底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

袁枚虽然勾起了读者的探求欲望,但又并未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而是进一步描述老叟的穿戴和家庭情况。“衣冠非汉魏”,出句以服饰写其超脱世俗;“妻子半樵渔”,对句则点明他的家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汉魏衣冠代表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寄托,老翁的穿着并非世俗模样,貌似有点不合时宜,其实正是对世俗的一种挑战。他的妻儿捕鱼砍柴,维持生计,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一家人即使日子清贫,心里却感到踏实满足。

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诗人拱手询问老人家的姓名,他却沉默不语,只是抬手指向浩渺苍穹。作者以“无言指太虚”收束全文,体现出老者淡泊名利的心境,也显得余韵悠长。

姓名代表着世俗社会的身份认同,太虚则象征了对浩渺宇宙的探寻。老翁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他用肢体语言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具象化表达。

袁枚郊野漫步,闲吟了一首五律,写尽岁月沧桑,更能激发无尽遐思。全诗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遁世隐士的形象,暗含诗人对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读完全诗,每一个在世俗中奔走之人,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太虚,从而在烟火人间守住不被异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