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的一首五律,不提一个“禅”字,却又充满了禅意
发布时间:2025-07-14 15:07 浏览量:1
山不多言,常把云絮塑造成各种形态;水不喧哗,倒将月光织成无字经书。风过松梢是一种偈语,叶落石阶是一个注脚,禅境从来不是枯坐的一片死寂,而是在空山新雨后的湿润里,又是在清泉石上流的叮咚中,吸引人们细心揣摩和感悟。
唐代一位才子仕途坎坷,又不愿放弃心中的梦想,经常在仕与隐的路口徘徊不定。为了排遣愁情、找到出路,诗人便写信给终南山的大师,希望对方可以指点迷津。下面分享马戴的一首五律,不提一个“禅”字,却又充满了禅意。
寄终南真空禅师
唐 · 马戴
闲想白云外,了然清净僧。
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
此境可长住,浮生自不能。
一从林下别,瀑布几成冰。
马戴与贾岛、姚合并称晚唐苦吟诗派,不过他的辛苦不止于炼字,更在多舛的命运。《唐才子传》中记载,马戴耽幽爱奇,多栖止衡霍、匡庐间;常年的漫游生活,让他对漂泊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
马戴的一生,仿佛被秋风席卷的落叶。他年轻时屡试不第,中年避乱隐居,晚年虽入仕途却如坐针毡。马戴的诗歌总飘着一股客愁,而真空禅师与终南山,恰如这愁绪里唯一能落脚的支点。
开篇表达对大师的敬仰之意,“闲想白云外,了然清净僧。” 诗人闲来无事,忽然想起白云之外的一片天地,那里有一位心境透彻、清净无染的僧人。
一个“闲”字,其实却藏着多少不闲?诗人不是漫不经心地浮想,而是宦途失意后,下意识地在往记忆里寻找处世良药。白云外是他够不着的彼岸,真空禅师看透世事,马戴则是看透后,仍有放不下的牵绊。
“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颔联乃是作者的遥想。松树掩映的山门,坐落于半山腰的寺庙;夜雨淅沥中,佛像前的灯火静静明灭。
松门藏寺,山半见幽,本是静景;偏加夜雨,令人心情起伏跌宕;佛前灯在雨里明灭不定,好像又在提醒世人应该放下得失。
雨是无常,灯是常定;山是实有,松是虚空。马戴不写禅师的言行举止,而佛灯的微光里,分明却有禅师的影子。他不必诵经,不必打坐,在场就是禅。这种不写之写,比直接写禅师坐蒲团更能吸引人。这种以清苦描写深情的手法,却比千言万语更加动人。
颈联抒写作者的感慨,“此境可长住,浮生自不能。” 这样的禅境本可长久栖居,只是漂泊不定的人生,偏让我在此难以一直停留。
藩镇割据、仕途失意,想要归隐却又放不下家累,希望大展宏图仕又屡屡遭遇挫折,只能像一根悬丝那样,在空中飘摆不停。马戴曾写万里念归客,三年客异乡,与“自不能”三字对照阅读,体现出诗人肩头正承受着身不由己的重量。
“一从林下别,瀑布几成冰”,结尾耐人咀嚼。自从与您在林中分别之后,山间的瀑布已经几番凝结成冰。流水是逝,结冰是住;逝与住本是一体,正如分别与思念,本是同一件事的两面。但是几番春去,诗人不禁叹息岁月蹉跎,自己却难以建功立业。
马戴以瀑布成冰的冷寂,描写思念的绵长,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牵挂,都冻结在冰块里了。作者写终南的清净,不是为了劝人归隐,而是为了承认世间真有干净的地方,只是他住不下。这种如实观照的坦诚,比故作清高的逃避更接近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