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游览白帝庙,吟诵一首七律,追溯历史兴衰,抒发深沉感慨

发布时间:2025-09-24 07:02  浏览量:1

文人墨客凭吊古迹,常发思古之幽情,他们触目兴怀,感时伤世。昔日的繁华早已变为荒烟蔓草,于是心中顿生铜驼荆棘之悲;才子面对断壁残垣,更会感叹玉树歌残的寂寞。

杜工部曾在诸葛祠低吟映阶碧草自春色,物是人非之痛彻入骨髓;刘梦得也曾在台城题写依旧烟笼十里堤,盛衰无常之慨溢于言表。砖石凝霜,刻不尽千年风雨,更能引起共鸣。

伊人已渺,山河依旧,诗人们唯以诗笔镌刻永恒,并将千秋浩叹凝于墨痕。下面分析苏洵游览白帝庙,吟诵一首七律,追溯历史兴衰,抒发深沉感慨。

题白帝庙

北宋 · 苏洵

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

熊氏凋零余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

诗的大意是:

是谁开辟了三峡,让江水如同白练,奔腾不息?长久以来,这片险要之地一直引得历代英豪不停争夺。楚国的熊氏家族只剩下少数后裔;公孙述建立的政权也已落寞,白帝城如今空寂无人。

刘备在永安宫临终托孤,这样的的悲剧令人伤心;诸葛亮耗尽心血,可惜他布置的八阵图也让人感慨。白帝城若有神灵,一定会暗自嘲笑:这些风流人物的失败,难道真的只因兵力不足吗?

苏洵的生命轨迹充满了传奇,这位被欧阳修赞为“纵横上下、出入驰骤”的文学家,早年却不爱读书,直到27岁时才焚稿发愤,最终以其名篇《六国论》名动京师。

北宋嘉祐四年,49岁的苏洵与两位公子苏轼、苏辙赴京,途经白帝城时,他忽生感慨,于是写下此诗。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瞿塘峡口,乃是刘备托孤之地,又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而闻名。

开篇采用设问句式,极具震撼力,“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三峡江面非常狭窄,就像一条展开的白色丝缎。作者以三峡的险峻地势为切入点,然后又追溯到历史上的军事争夺,展现了自然天险与人文兴衰的交织。

苏洵以白练比喻峡江的狭窄,既呼应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视觉意象,又暗含天工开物的地质奇观。从战国时期的楚国据守夷陵,到三国时期刘备托孤、陆逊火烧连营,再到南宋抗蒙的石牌保卫战,三峡始终是政权兴衰的关键节点。

熊氏凋零余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颔联回顾历史,进一步表达悲慨之意。作者以凝练的笔墨,浓缩了白帝城的千年兴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楚国熊氏自西周立国,到后来成为战国七雄,始终占据着三峡流域。后来秦将白起破郢之后,楚王室被迫东迁,三峡地区逐渐脱离楚国控制。楚文化在此留下的痕迹,诸如楚台、楚水等地名,反而成为熊氏凋零的注脚。

东汉初年,公孙述割据蜀地建立成家政权,定都成都,在白帝城筑城防御。公孙述统治初期蜀中殷盛,后因其性好符命鬼神,导致人心离散。后来汉军攻破成都,公孙述战死,其家族被夷灭,白帝城沦为空城。

颈联描述刘备托孤的故事,“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刘备在夷陵惨败后,率残军退至白帝城(改名永安宫),此时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刘备当时由于痢疾引发全身衰竭,心理上又因智穷势孤而陷入绝境。

诸葛亮在永安宫南江滩推演的八阵图,并非小说中的石头迷宫,而是一种阵间容阵、队间容队的编组,通过金鼓、灯旗等信号,实现万军如一人的协同作战。

苏洵用一个“” 字,哀其英雄末路,讽其战略短视,痛心其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既定国策。“劳神”二字,暗含对诸葛亮理想主义的批判。八阵图虽然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却无法弥补蜀汉地小兵弱的战略劣势。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结尾抒写作者的感悟。公孙述的政权虽以“白帝” 为号,终被东汉剿灭。若其神灵有知,当为自己的失败而自嘲。“自笑”是指所有割据者的共同宿命,公孙述、刘备均试图依托三峡天险,建立霸业,却都成了历史过客。

“岂由兵”三字,打破了得蜀者得天下的传统认知,揭示出地理优势的局限性。刘备以仁德号召天下,诸葛亮更被塑造成智绝化身。苏洵以“皆败”二字消除了这种光环,暗示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

苏洵通过白帝城这一历史节点,将地理、人物、事件融合在一起,揭示了历史规律的残酷性,又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清代学者纪昀曾经评价,苏洵诗文具有雄直之气。细细体味,这首诗虽然鲜为人知,却堪称北宋诗坛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