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才子参观书院,题写了一首七律,文采斐然,蕴含深意
发布时间:2025-09-18 07:18 浏览量:1
古代书院是文脉薪传的灯塔,也是一处修身养性的港湾,不仅有白鹿洞开、鹅湖论道的传奇故事,而且还让后人体会到无数先贤为天地立心的高尚情操。
书院贵在开新,譬如王阳明在龙场书院顿悟心学,就是以书院这块肥沃土壤,催发出思想的新枝。下面分享北宋才子参观书院,题写了一首七律,文采斐然,蕴含深意。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北宋 · 李虚己
绿池寒竹绕书斋,鼓箧横经任往回。
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
文章卷里蟾枝秀,礼义乡中棣萼开。
记得浮云深处景,岩深应长栋梁材。
诗的大意是:
书斋周围环绕着碧绿池塘与苍翠竹林,学子们携带书籍,往来其间,他们研读经典,切磋学问。学子们积累了善行,自会从千里之外得到善报;家族因德行卓著,也能蒙受朝廷的表彰和恩荣。
才子们精研典籍,才华出众,蟾宫折桂易如反掌;来自礼仪之邦的子弟,恰如竞相绽放的棣棠花,整个家族和睦兴盛。犹记云雾深处的书院景象,料想幽深岩谷之间,定能培育出栋梁之材。
李虚己,大约生活于宋太宗至宋真宗年间,进士及第后历官沈邱县尉、殿中丞、遂州知州等职务,官至工部侍郎,宋真宗曾称赞其儒雅循谨。李虚己喜爱作诗,精于格律,经常与晏殊等人唱和。
这首诗写于作者参观华林书院之后,表达了诗人对书院培育人才的高度赞许。义门胡氏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家族,因累世同居、和睦向善,被朝廷表彰为义门。华林书院是其家族创办的私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
书院的主要作用在于育才,经史子集可以启智,忠孝节义能够立德。位于江西宜春的华林书院,就曾培养出五十多位进士,他们也都成了国之栋梁。当战火焚毁官学、典籍散佚之时,书院里的架楹叠阁,依然贮存着各种经文,从而让孔孟之道弦歌不辍。
作者首先通过绿池、寒竹和书斋的和谐布局,暗示出远离喧嚣的清幽氛围,学子们都能沉浸在自然与学问的双重宁静中。鼓箧(qiè)原指学子入学时击鼓开箱、取出书籍,此处代指携带书籍的学子。横经指学子们将经书横陈于前,认真钻研研读儒家经典。
颔联进一步描述华林书院的历史渊源,“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 胡氏家族向来都是通过孝义传家、仁德济世,宋太宗为表彰其卓越贡献,曾亲题“华林书院”匾额,并免去胡氏家族的徭役。李虚己巧妙地将家族伦理与皇恩浩荡结合,折射出宋代以文治天下的国策。
宋代书院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维系家族与国家关系的纽带。华林书院则通过积善获得官方认可,又借朝廷表彰提升办学影响力,这种互动模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路径,也为后世白鹿洞书院“忠孝廉节”的校训提供了思想源头。
“文章卷里蟾枝秀,礼义乡中棣萼开”,颈联颂扬书院的教育成果。棣萼出自《诗经》,比喻兄弟和睦、家族兴盛。蟾枝即指蟾宫折桂,此处借指学子才华出众。
诗人称赞书院教育兼具穷理正心与修己治人的双重使命,从而让个体成才、家族兴旺、地方风化,更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诗人借此告诉大家。要想成为社稷的肱骨,既要在学识上有所成就,又要在家庭中恪守伦理,才学与德行、个人成就与家庭温情并行不悖,尽显温润的人文情怀。
结尾表达出作者对书院未来的期许,“记得浮云深处景,岩深应长栋梁材。”书院隐于山林深处,暗喻着学问高远莫测的境界;深岩非为困木,反而有利于培育英才。
华林书院依山而建,隔绝俗尘,践行宁静致远的治学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结合,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教化模式。诗人凭此预测,华林书院必将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国之栋梁。
全文文采斐然,蕴含深意,展现了书院文化的巨大作用,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地,也是文章礼义并重的教化殿堂,更是孕育未来领袖的沃土!
- 上一篇:当文字照进山河
- 下一篇:为娶小29岁小三,金庸抛妻弃子遭天谴!原配复仇手段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