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字照进山河
发布时间:2025-09-18 07:13 浏览量:2
转自:嘉兴日报
■周垠潇
高中曾被《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击中神魂,现在终于有了时间,只身一人来到南昌,仰望这座骈文巅峰中的阁。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站在滕王阁朱甍碧瓦之下,遥想当年王勃挥毫时不过弱冠,却敢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开篇,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收势。登临送目,但见赣水苍茫,西山叠翠,恍见当年胜饯重现——鸣珮玉鸾声犹在耳,雕甍画栋间似有少年才子凭栏长啸。千载白云过尽,江畔依旧舸舰迷津。
而昔日阎公宴饮的滕王阁,如今化作见证昌盛时代的文化地标。双子楼与南昌之星璀璨的灯光替代当年的画栋流云、珠帘暮雨,物转星移几度秋,滕王阁在赣江之畔,镇守着大唐那场觥筹交错的盛宴,守望着如今南昌的华灯璀璨。在发展,亦从未停止传承。当早读时囫囵吞下的句子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情感闭环,文学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成了先贤遥寄的明灯。王勃在千年前铺就的星光栈道,此刻正照亮我的登临。
我曾思考,文学的意义何在?或许是当你站在那里,你会想起那些诗词文字是如此合适以至于想不出其他语句形容,是你站在那里,仿佛感受到历史的流淌,将过去与现在勾连,相隔千年,共享心跳。
我想起在秦淮河畔,华灯初上之时,重现烟笼寒水月笼沙,仿佛看见李香君的血染桃花扇。苏州评弹唱响《声声慢》的瞬间,突然理解了李清照的愁绪如何浸润了八百年时光。每座城市都像一本等待解读的巨著,而脚下的路就是翻动书页的手。
文学为景物镀上精神的辉光,旅行则让文字在现实中落地生根。当我在湘西茶峒看见翠翠与黄狗的雕塑,当我在杜甫江阁眺望百舸争流,当西湖的荷花真切地拂过手心——那些沉睡在课本里的文字突然被赋予了温度与呼吸。这是独属于行者的幸福:既能通过文字理解世界,又能通过行走验证文字。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我们走向天地,天地也走向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相遇中,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终于完成教育的闭环,化作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记忆。
文字让我们与过去共鸣,更引领我们面向未来。北京的胡同里,老舍笔下的人物似乎还在某个拐角处忙碌地生活,但北平的汗水、泪水、挣扎与彷徨已经被北京城的繁华与生气替代。三年前金陵的雪让我读懂王熙凤“哭向金陵”的悲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无解之局,却在南京六街灯火中新生。去年长沙的初雪让我在贾谊故居前恍然领悟“可怜夜半虚前席”的苍凉,然故居前是文夕大火后全新的长沙,人才倍出,生气勃勃。文字是纪念,是记录,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走过历史,记得历史,走向未来。
因此我深爱文学,深爱旅行,深爱这个厚重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