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聆听秋声,题写一首七律,层次分明,超越了一般的悲秋之作

发布时间:2025-09-17 07:03  浏览量:1

人有七情六欲,世呈千姿百态,花草本来无意,文人偏自多情。北宋的欧阳修有一次听到秋声飒飒,继而萧萧,于是便开始悚然悲叹,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秋声赋》。从此以后,一些多愁善感的才子,若是胸中块垒堆积,看见落叶飘飞便如闻断弦。

杜甫四处漂泊,曾悲戚低吟万里悲秋常作客;刘禹锡多次被贬,却豪迈高歌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人们若能心怀霁月,秋声便别具清刚,其中似乎还夹杂着金戈铁马之音。秋声本无情感,悲喜皆由人心,人间万般感触,不过是将胸中气象,投射于天地之间。下面一起读诗:

秋声

明 · 陆深

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

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

长安此夜悲秋客,细数流年感是非。

陆深,28岁考取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明代中期茶陵派后学中、兼具官僚与学者双重身份的文人。陆深出身江南士族,年少得志,却因不附权贵,始终沉沦下僚,晚年虽获嘉靖帝赏识,却因身体羸弱,屡请归乡,最终病逝于任上。

陆深任职翰林院期间,因为目睹朝堂党争,自己即使置身事外,却无法脱身,于是便逐渐开始厌倦仕途,并借助景物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作者以“秋声”为线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

不同于杜甫《秋兴八首》的沉雄,也异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直白,陆深的这首诗融合了高阁、罗帏、鸣柝、捣衣、波涛、乌鹊等多种意象,在时空交织中,抒写了悲秋主题,却又显得别具一格。

开篇表达出作者对秋声的关注,“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 登上高楼,本想驱散烦闷心情,忽然间一阵清凉的秋风,吹动了丝织帐幕,才子顿时生出悠远兴致。秋声本来无形,作者却将其转化为有形的视觉动作,罗帏被秋风吹动,仿佛秋声有了重量与质感。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颔联进一步抒写秋声似乎无处不在。秋声先是随着风,将打更声传向远方;然后又伴着月色折返回来,为捣衣的妇人助力。

秋声仿佛化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伙伴,既能为市井鸣柝报时,又关联着闺阁女子的捣衣备寒。结合古典诗词中捣衣常含思亲的传统,字里行间也暗藏作者对亲人的一丝牵挂。

诗人在此营造出一种静谧、柔和、又充满烟火气的氛围,将平凡的声响与自然景象揉进诗句,令人感受到时光缓慢、生活细碎的温柔。

颈联极富想象,“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 恍惚间感觉波涛从地面涌起,独自怜惜那些正往南飞的乌鹊。秋声并非江海波涛,却从平地涌起,仿佛大地正在发出轰鸣,也在暗示诗人内心的起伏与不安。

这种想象源于连绵不绝的秋声就像波涛起伏,更暗含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仕途上的压抑、对世事的困惑,全都借此得以宣泄,此时的秋声成了诗人情绪外化的载体。

独怜”二字,将诗人的目光空中孤鹊,既是对弱小生命的怜惜,也是对自身游子身份的隐喻。乌鹊朝着南方独自飞去,像是在追寻什么,又仿佛漫无目的地漂泊。诗人借乌鹊的孤飞无依,暗写自己的漂泊之苦、孤独之感。

长安此夜悲秋客,细数流年感是非”,结尾抒写感慨。我寄寓京城,今夜不仅心生悲秋之情,还会细细数算流逝的岁月,感慨世间的是非得失。诗人刚开始被秋声触动,或许只是一位旁听者,最后他则主动将自己归入秋日画面,显然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才子聆听秋声,题写一首七律,层次分明,超越了一般的悲秋之作。作者曾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秋夜独坐高阁,闻市声渐寂,惟柝声与捣衣声相间,忽觉流年暗换,是非满眼。全文从唐代的家国悲秋、宋代的哲理悲秋,转向了个体悲秋,从而让悲秋不再是抽象情感,而是具体的生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