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写给杨绛的诗作,情深意长,最后两句尤其值得细读

发布时间:2025-09-17 07:03  浏览量:1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回程的远行,既有晴空万里的坦途,也有雨打风吹的坎坷。爱人则是这场旅程中最温暖的同行者,彼此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更是暮年时最贴心的伴侣。

伴侣不一定完美契合,而是愿意为彼此磨平棱角,在岁岁年年里一起成长。正因为有了这份并肩的温柔,漫长人生才不显得孤单,即使是平凡日子,也会穿插着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下面一起读诗:

玉泉山同绛

现当代 · 钱钟书

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

风铃呶忽语,午塔闲无阴。

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钱钟书杨绛是现代文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学术伉俪,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其学术巨著《管锥编》融贯中西,奠定了其文化昆仑地位。杨绛则以翻译《堂吉诃德》著称,她自学西班牙语耗时20年完成译本,获西班牙智慧国王勋章。

二人1935年结为夫妻之后,彼此相伴走过了动荡岁月。他们育有一女钱瑗,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非常温馨。钱钟书称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杨绛以《我们仨》记录三口之家的生死相依,成为跨越时代的情感经典。这对学者夫妇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在文化苦旅中相濡以沫的精神境界。

上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交织,知识分子普遍陷入焦虑。钱钟书与杨绛此时新婚不久,暂离繁华都市、同游玉泉山,这首诗就记录了这段美好时光,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挚情感。

首联表达出对时代喧嚣的厌恶之情,“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 诗人想让世间一切声响都平息,甚至希望车马的喧嚣也都变得沉寂。

二人同游时,渴望隔绝外界纷扰,只留下彼此的身影与静谧的自然。诗人的这种愿望,体现了他对宁静时光的珍视,也是彼此精神共鸣的生动写照。

颔联承接开头,进一步深化了一种幽静体验。正午时分,古塔巍然矗立,地面不见其阴影,反而显得明朗、肃穆。呶(náo)忽语,拟人化描写,暗示超越尘世的低语;“无阴”是指正午时分佛塔没有阴影,又暗衬开阔、清朗的氛围,诗人内心毫无压抑的感觉。

作者没有直接写 “静”,却通过反常的视觉与留白的听觉,让幽静从可看见的环境,变成了可感知的心境,真正实现了以景衬心、以心观景的效果。

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颈联描绘了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的画面。他们并肩坐在栏杆旁,久久不愿离开,栏杆被焐得温热,心也跟着暖了起来。他们忘了要说话,不过这种沉默没有一点尴尬,彼此的默契与情意反倒更显深厚。

木质门槛因为久坐升温,此处被巧妙地转化为情感具有温度。杨绛先生曾经回忆:钟书那时常说,相对无言不是无聊,而是默契。这种忘言状态深得传统哲学精髓,《庄子·外物》中曾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玄学更倡导言不尽意的超越体验。

结尾表达即将分别的惆怅之情,“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明天就要踏上漫长的路途,相聚的时光转眼就要结束。由于钱钟书和杨绛即将赴英留学,彼此都要忙于学业,可能很难经常见面。长路不仅是指长途奔波,更暗指离别、颠沛、以及岁月对他们的考验。

钱钟书写给杨绛的诗作,情深意长,最后两句尤其值得细读。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感慨花开堪折直须折,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叹息良辰美景奈何天,皆为表达时光易逝。而钱钟书则将传统的“惜时”主题提升到新的高度,诗人珍惜的不再是良辰美景,而是当下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状态,展现出一位才子对爱妻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