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著名才子的七律,开篇景中藏情,结尾余韵绕梁
发布时间:2025-09-11 06:59 浏览量:1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是很多有志之士即使学富五车、志存高远,却经常难遇明君、受尽挫折,不断地沉浮于宦海之中,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愁情。
十年磨剑,渴望劈出一片天地;半世砺锋,唯愿守得两方茅檐。才子们本想留名青史,最后却不得不采菊东篱,更会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憾事。下面一起读诗:
村舍
金 · 边元鼎
墙外青山半在楼,山村尽晚雨修修。
旃裘拥肿无余事,樽酒飘零又一秋。
学得屠龙无用处,只如画虎反成羞。
回头为向渊鱼道,鸿鹄而今不愿游。
边元鼎出生于金代望族,其兄边元勋、边元恕均以才名显于当世,时人并称“三边”。他早年生活于金初的大定治世,金朝当时国力鼎盛,科举制度渐趋完善,士大夫阶层也都怀揣梦想。边元鼎少年得志,博通经史,尤工于律,青年时投身仕途,渴望以文韬武略建功立业。
然而金代中期时局动荡、日渐衰落,残酷的现实也击碎了才子的理想。金世宗朝代虽然号称治世,但是金朝内部的倾轧从未停歇,汉族士大夫始终处于外用其才、内防其心的尴尬境地。边元鼎因性情耿直,不善钻营,最终坐事罢官,被迫离开朝堂,隐居于山村。
清代学者施国祁在《金源杂编》中曾评元鼎之才足以魁多士,却因困于流俗,难伸其志,所以其诗多幽愤之音。这首《村舍》乃是他隐居后期的作品,写景生动,托物言志,委婉地抒写了作者曾经的青云之志,以及难以言说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开篇描写山村暮雨场景,“墙外青山半在楼,山村尽晚雨修修。” 远处的青山半掩于楼外,潇潇细雨笼罩了整个村落。修修,形容雨声细密、舒缓,此处点出秋日傍晚的萧瑟氛围。
一半清晰,是未忘的理想;一半模糊,是认清的现实。冷雨不仅落在秋日的山村,更是落在每一位梦想与现实发生过激烈碰撞的灵魂深处。
“旃裘拥肿无余事,樽酒飘零又一秋”,颔联展现出作者宦海浮沉后的倦怠。裹着厚重的毛裘,却无事可做;带着酒杯四处漂泊,不知不觉间又度过了一个秋天。旃(zhān)裘指厚重的冬衣,暗示诗人处境清寒。
酒樽中藏着诗人当初金戈铁马的壮志,而今却不得不沉潜于山野村舍,“无余事”三字暗指梦想幻灭后的无奈和愁闷,更传达出他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金朝逐渐衰落的担忧。
颈联用典,诗人觉得学了很多绝技,却根本毫无用处,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人羞愧。屠龙典出《庄子》,传说朱评曼学到了屠龙之术,耗尽家财学成,却无龙可屠。诗人借此自嘲才华无处施展。画虎反成羞,化用《后汉书》中画虎不成反类犬,增强了一种失意感。
寒窗苦读所得的经世之学,在现实政治中竟无施展之地;勉强追求功名,反而落得可笑下场。这种觉醒并非个别现象,金代文坛领袖元好问也有类似的感受,还曾评价边元鼎的作品诗律深稳,或许正是欣赏他对仕途的清醒认知。
结尾抒发感慨,诗人转头对深渊里的游鱼说,昔日志在四方的鸿鹄,如今已不愿翱翔。鸿鹄本指志存高远的大鸟,此处反说其“不愿游”,暗喻诗人因仕途受阻,也已放弃远大志向,短短两句,满含愤懑与无奈。
金代著名才子的七律,开篇景中藏情,结尾余韵绕梁。金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得很多汉人陷入认同困境,他们既要在异族统治下寻求仕进,又难以完全认同统治阶层,只好在仕与隐之间不断地徘徊,甚至彻底远离争执不断的朝堂。
纵观边元鼎的这首七律,堪称思想转折的宣言书。他从早年追求屠龙之术的英武少年,到认清画虎之羞的贬谪官员,最终成为与渊鱼对话的山居隐者,这些坎坷遭遇折射出其复杂的心路历程。诗人忽然明白,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唯有在诗卷酒樽中,才能构建一座独属于自己的心灵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