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丰碑永驻丨他是北大才子,也是日寇忌惮的“灰色指挥官”

发布时间:2025-09-11 07:50  浏览量:1

“大战即在目前,生死存亡,胥系于此。我方只要能沉着应战,作持久战,最后胜利尚有望也……”宁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静静陈列。墨迹透过纸页穿越93年的时光,让我们仿佛感知到了书写者那颗炽热的心。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时,北大才子朱蓂阶在给姐夫的家书中,既有“作持久战”的军事洞见,更表达了对“最后胜利”的信念。这封家书如同一个时代的切片,记录着中华民族最危难时刻,一位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紧相连。

朱蓂阶的人生轨迹本可截然不同。出身宁阳县东庄镇东庄村书香门第的他,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专学历史,兼修文学、英语。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被师友公认为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他本可著书立说、桃李满园,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炮声中毅然“转向”。

时任青州省立第十中学教务主任的朱蓂阶,毅然支持学生创立进步文学团体土城社,宣传抗日,抨击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行径。国民党当局以地下共党操纵学生闹事为由,将他逮捕入狱。被营救出狱后,朱蓂阶非但未被摧折志气,反而愈加坚定了救国的信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朱蓂阶毅然弃教返乡,以东庄村为中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消息传到了东庄村。春节前的寒夜里,朱蓂阶带领23名青年奔赴徂徕山。“为国捐躯何所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誓言,不仅是他给乡亲们的战斗动员,更是他向死而生的精神宣言。春节后,他又动员80余人二上徂徕山,组成“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七中队”,他任中队长,参加了寺岭、四槐树和第一次攻打莱芜城的战斗。1938年5月,朱蓂阶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返回家乡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东庄村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延安往来的要道之一,有大量日伪军就近驻防。认真分析形势后,朱蓂阶认为:在这里公开建立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必会遭到破坏,要以“灰色面目”出现,秘密发动群众抗日。就这样,在宁阳东庄和泰安石崮一带,一个“外白内红”的抗日政权——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诞生了。

以地方自治的名义麻痹敌人,实则进行抗日工作,朱蓂阶带领自治会秘密发展党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军,成立工农青妇等抗日救国团体,开办抗日小学。短短数月,他们袭击过伪公所,围剿过日伪军,捣毁过日军情报站,还建立起了由鲁中南至延安的交通线,先后护送徐向前、陈光、朱瑞等领导同志前往鲁中、鲁南,掩护大批抗日物资运往沂蒙山区,通过不断打击,使得敌伪政权在自治会一带始终不得建立,成为严重威胁敌人的一柄利刃。

1942年,朱蓂阶调任山东公学校长,在沂南县马牧池反“扫荡”中,为掩护群众突围不幸被捕,受到了严刑拷打。法庭上,遍体鳞伤的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怒斥敌人:“你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该受审的是你们这些强盗,终有一天,你们会被赶出中国!”这位英勇的革命战士最终被敌人残酷杀害,时年42岁。

今年8月2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朱蓂阶名列其中。如今,当舞台剧《血色蓂阶》的铿锵台词在剧院回响,当少先队员将一束束白菊轻放在烈士墓前,当年轻讲解员为一批批参观者动情讲述,朱蓂阶的故事已成为激励后来者的精神火炬。

“平生胸怀救国志,追求真理轻功名。倭寇似狼国遭难,愤然投笔又从戎。亲率健儿奔徂徕,独创‘泰宁’建奇功。‘泺源公馆’血染处,英雄气节贯长虹。”这首赞颂朱蓂阶烈士的诗句,至今仍在他的家乡流传,字字句句,都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人民群众对他的深深怀念与敬意。

记者:李皓若

编辑:黄国梁

审核:晁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