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一首七律,信手拈来,蕴含丰富,令人称赞不已

发布时间:2025-09-05 06:55  浏览量:3

文人墨客与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像墨汁与宣纸的交融,彼此可以相得益彰。东坡游赤壁而赋大江东去,崔颢登黄鹤楼而吟白云千载,灵感所至,山水皆活。古迹因文采而显得灵动,文人借山水而魂魄长存。

岳阳楼因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句而重,寒山寺凭张继夜半钟声之咏而名。墨迹如星,散落江山万里;诗魂似月,照亮古迹千年。才子以笔为舟,渡过历史长河;古迹以石为骨,撑起文化苍穹。下面一起读诗:

华州

清末至民国 · 苏启元

此间从古产英雄,前有汾阳后莱公。

富贵几人兼寿考,楼台无地只精忠。

晚荞蔽野千畦白,秋柿悬枝万颗红。

遥指灞陵更西望,郁葱佳气满关中。

诗的大意是:

华州自古就曾孕育英雄,先前有汾阳王郭子仪,后来有莱国公寇准。世间能有几人同时拥有富贵与长寿?此处没有奢华的楼台殿宇,唯有精忠报国的赤诚。

晚熟的荞麦覆盖了广阔的田野,千畦的田地一片雪白;秋日柿子悬在枝头,万颗果实艳红如燃。远远地指着灞陵,再向西眺望,祥瑞之气笼罩着关中大地。

苏启元,四川泸县人,清末廪生,曾官陕西知县,入民国后隐居不仕。他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年,卒于抗战爆发前夕,一生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剧烈社会动荡。

作为传统文人,他既接受过儒家修齐治平的教化,又目睹了旧秩序崩塌的阵痛,其诗歌多以历史古迹为载体,抒发对文化传承的忧思、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苏启元在光绪年间曾在陕西担任过知县,对关中地区的历史地理有着深入体察。他宦游秦中十余年,遍历周秦汉唐故迹,感怀时事,形诸吟咏。此时神州大地,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割据,华州作为关中文化古镇,其独特的历史古迹,恰好成为乱世中珍贵的资源。

开篇提及华州的两位名人,"汾阳"即唐代名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被封为郡王。“莱公"指北宋名相、莱国公寇准,曾在澶渊之盟中力主抗辽而名垂青史。二人虽然相隔三百年,却同为华州走出的精忠典范。

其实华州的人文积淀远不止于此,此地是上古传说华胥氏之国的所在地,还有隋代建筑学家宇文恺、祖籍华州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主修《新唐书》的宋代史学家宋祁等人,均与华州有着深厚渊源。

"富贵几人兼寿考,楼台无地只精忠",颔联进一步阐述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诗人感叹历史上能兼具富贵与高寿之人少之又少,同时又暗示忠义精神超越了物质的束缚。

作者化用了《论语》里富贵在天之意,暗讽世俗对名利的追逐;而郭子仪享年八十五,寇准虽遭贬谪却名节永存,可见"精忠"比富贵寿考更具永恒价值。作者熟悉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就将抽象的价值观具象化,堪称水中着盐之妙。

颈联以秋日田野的视觉意象,承接前文的历史叙事。晚播的荞麦成熟时,田野上覆盖了大片白色。秋天的枝头上挂满了熟透了的柿子,呈现出一派火红的景象。

荞麦是一种耐贫瘠、抗秋寒作物,晚秋时节多数作物都已收割,它却能在微凉中连片绽放,象征 逆境中坚守、低调中扎根的生命力。在农耕文化中,果实满枝是年景丰饶的标志,红柿的更是成熟、饱满的视觉符号,象征了辛勤耕耘后的丰厚回报。

白荞的素净与红柿的温暖形成和谐画面,没有冲突与喧嚣,只有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安稳,让作者摆脱外界的纷扰,沉浸在简单的幸福中,也传递出一种岁月静好、内心平和的人生状态。

结尾以空间的延伸,带动情感升华。灞陵在长安城东,为汉代皇陵所在地,"遥指"二字暗含对汉唐盛世的追怀;"西望"则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关中,"郁葱佳气"既指山川形胜的祥瑞之气,喻示了文化的绵延不绝。

清末的一首七律,信手拈来,蕴含丰富,令人称赞不已。作者通过由点到面的空间拓展,让诗歌超越了对华州当地的咏叹,上升为对整个华夏文明的礼赞。清末民初的华夏大地,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知识分子在救亡与启蒙中艰难求索。苏启元回望华州历史,正是在用心寻找民族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