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两首七绝,物我相融,展现出败荷的独特姿态

发布时间:2025-09-05 06:54  浏览量:3

虽然尚未进入深秋时节,天气也依然非常炎热,但是池塘里的荷花早已消失殆尽,很多荷叶在日头的炙烤下,早已变得枯萎和残缺。夜晚时分,翠盖半残凝冷露,青茎独倚抱寒烟,叶蜷如蹙眉间绪,梗瘦似擎世外天。游人在一旁观看,也会倍觉伤感。

风过处,残叶翻卷,恍见旧时绿浪叠叠;露坠时,枯尖承珠,犹存昔日清圆点点。此时此刻,人们或许会想起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若是再添一场疏雨,一定比盛夏蝉鸣更显清寂。下面欣赏宋代的两首七绝,物我相融,展现出败荷的独特姿态。

秋塘败荷

北宋 · 宋祁

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

宋祁出生于儒学世家,他与其兄宋庠同登科第。诗人早年仕途顺遂,曾参与编修《新唐书》,以文名动天下。中年之后,才子因直言敢谏渐遭排挤,晚年出知亳州等地,远离朝堂,心境沉郁。这首诗写于作者一次宦游归来,才子看到荷景变换,于是触景生情。

首句采用对照手法,离家时还是刚出水的新荷,圆叶细如铜钱,带着初夏的鲜活灵动,那是生命初萌的轻盈。归来时满塘荷叶已枯,往日碧浪连天的盛景荡然无存,只剩蜷曲的枯叶、干瘪的荷茎,在秋风中摇曳。觉上的强烈反差,让“惘然”之情有了具象依托。

一去一归,一小一枯,荷花的形态变化成为时间的标尺,悄悄丈量出离开的时长,也无声诉说着时光易逝的自然规律。作者避开了直白的岁月匆匆,却让时间的流逝变得可感可触。

秋后渐稀霜后少”,这一句进一步刻画败荷。入秋后荷叶便渐渐稀疏,经过几番冷雨秋霜之后,更是所剩无几。作者通过描写寒霜对荷叶的层层摧折,道出枯荷从疏到残的过程。

白头”应指枯槁的莲蓬,褪去了夏日的青绿,只剩褐白的外壳,与枯黄的荷叶相依相偎。“两相怜”传达出残败生命的相互慰藉,枯荷的姿态也因而有了温度,不再是单纯的凋零符号。

宋祁笔下的败荷具有一种韧性,即便叶片黄落、莲蓬白头,荷茎仍然挺立水中;即便只剩残枝,但还是会骄傲自己曾经承载过夏日的亭亭玉立、秋日的莲蓬饱满。这种昔盛今枯的不卑姿态,正是宋祁自我心境的投射。他晚年远离朝堂,却从不抱怨悲戚的境遇,更不忘过往的抱负与才华。

败荷

南宋 · 王镃

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

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

王镃是宋末才子,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国力日衰,战乱频仍。王镃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之身历经乱世,其诗作常借自然景物,寄寓对世事变迁的慨叹,这首诗就反映出时代的冷寂、以及对过往日子的怀念。

首句直奔主题,摒弃了任何铺垫。曾经圆润、翠碧的荷叶,如今已不再具有完整的轮廓,只剩蜷曲破碎的残片;曾经沁人心脾的荷柄清香,也早已消散在秋风里。两个“”字,就像两把钝刀,缓慢割去荷的鲜活。

次句将镜头拉远,衰败的残荷带走了整个池塘的生机。夏日里采莲女的歌声早已沉寂,碧绿的池水染上了彻骨的凉意。败荷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冷塘”的核心,它用自身的残败,牵引出整个环境的萧瑟,让“败”的氛围漫溢开来。

第三句情感转折,盛夏时层层叠叠的荷叶,仿佛绚烂的云锦铺满池塘,那是何等热闹、鲜活;而今这片池塘只剩残荷断茎,忽然成了触目伤怀的所在。“伤心”二字,不是对残荷本身的悲叹,而是对美好消逝的怅惘。

末句将这份怅惘推向极致,这片残荷以前不仅可以遮挡月光,还能为成对的鸳鸯提供栖息的港湾,那是何等温馨和谐的画面。如今鸳鸯不见踪迹,只剩残荷在冷塘中独自承受孤寂。诗人似乎在叹息,南宋王朝曾经拥有的繁华,都如残荷那样衰败,那些逝去的美好,也曾真实地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