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水平极高的七律,颔联富有理趣,结尾更是意在言外
发布时间:2025-09-04 07:16 浏览量:5
清代近体诗写作呈现多元化的风貌,名家诗论也会深刻地影响才子们的创作。王士祯以神韵说主导清初诗坛,其《真州绝句》半江红树卖鲈鱼,以淡远意象践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含蓄蕴藉的意境之美。
沈德潜倡导格调说,他认为近体诗需严守盛唐格律,贯彻温柔敦厚诗教,主张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将形式规范与伦理内涵结合。袁枚的性灵说则反其道而行,提出有性情便有格律,突破桎梏,注重真情流露。下面一起欣赏袁枚水平极高的七律,颔联富有理趣,结尾更是意在言外。
千石(乙亥)
清 · 袁枚
千石渔波一钓矶,暮寒催我着蓑衣。
深堂有雨琴先润,秋树无风叶自飞。
月下鸟栖花影重,云中僧定磬声稀。
幽怀拟学唐卢怂,官爱灵昌竟不归。
袁枚辞去江宁知县之后,便在金陵购买了朋友的一处园林,然后将其修缮并命名为随园。这首诗写于乾隆20年,此时的袁枚已近不惑之年。这位曾直言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才子,彻底摆脱了官场束缚,每天寄情山水,同时还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
“千石渔波一钓矶,暮寒催我着蓑衣”,开篇介绍诗人的闲暇生活。江畔乱石嶙峋,水面渔舟泛波,诗人独自在滩边垂钓;傍晚时分,寒意渐浓,才子不得不披上蓑衣御寒。一个“催”字,让暮寒有了情感;诗人则顺应自然,调整衣物,体现了作者离开宦途后,对新生活的惬意接纳。
颔联颇有理趣,“深堂有雨琴先润,秋树无风叶自飞。” 诗人以寻常景物抒写深层道理,古琴因桐木疏松、比较敏感于空气湿度变化,先于他物湿润,体现出万物对环境响应的独特性。入秋后枯叶逐渐凋落,秋风只是外因,衰落的内因决定了其最终去向。
诗人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这种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同时古琴提前变得湿润,暗喻作者远离官场纷扰之后,心灵如古琴那般变得有些敏感。他辞官也并非被逼无奈,而是如落叶那样顺势而为。
“月下鸟栖花影重,云中僧定磬声稀”,颈联进一步拓宽意境,营造出一种幽寂环境。月光下鸟栖枝头,花影因重叠而显厚重;云雾中僧人入定,磬声渐稀,显得极其静谧。作者以鸟栖暗喻心归,僧定代表世俗杂念的消退。
袁枚虽然没有皈依佛门,却经常写出富有禅意的诗句。他的短篇《子不语》中曾有静中观心,真如镜中照影。作者通过多种意象的叠加,突出了一种禅意氛围,他也在瞬间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结尾运用典故,“卢怂”可能是卢仝的误写。卢仝是唐代著名诗人,以狂放不羁、淡泊名利的形象著称,更贴合“幽怀”的语境。诗人认为很多人虽然怀着超脱世俗的情怀,本打算效仿唐代的卢仝,追寻淡泊自在的生活;却终究因为留恋灵昌(古地名,今河南滑县一带,代指任职之地)的官职与俸禄,最终没能彻底脱离仕途。
袁枚对宦途的评价从不剑拔弩张,而是以自身的归隐反衬他人对仕途的留恋,更以闲适的幽怀对比世俗的功利。他对自己的选择越是笃定,就越是鄙视那些贪恋名利者。全诗意象丰富,充满理趣,尽显性灵诗派以浅语抒写深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