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才子的七律,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堪称一份读书指南
发布时间:2025-09-02 07:00 浏览量:4
青灯黄卷,萤窗雪案,自古书生多寂寞。十年寒窗,孤影相伴,三更灯火五更鸡。古代先贤勤学苦读、不负韶华,经过几番磨炼,学识和文采都会突飞猛进。笔锋如剑,剖开万卷书;心思似网,打捞千古意。
才子们寒暑易节而不辍,晨昏颠倒亦无悔,胸中自有丘壑,笔下渐生风云。苦读之人以书为梯,以笔为舟,待到一朝成名,昔日寒窗苦化作气象新,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来功夫不负人。下面一起读诗:
秋日山居读书
北宋 · 欧阳澈
谢绝红尘万种非,杜门却扫下书帏。
圣贤若许同仁杰,子弟从教诋窦威。
反复始知经旨远,沉潜愈觉道心微。
自惭闻见多迂阔,何幸慈亲屡断机。
欧阳澈,北宋末年布衣志士。他出身寒微,却心系家国,靖康年间冒死进谏,痛陈朝廷弊政,提出御敌方案,并主张重用良臣、诛杀权奸。宋高宗即位后,他与太学生领袖陈东伏阙上书,力请抗金复国,终以语涉宫禁之罪,被斩于应天府,时年31岁。
这首诗不同于朱熹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的说教,也异于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辨,欧阳澈以诗歌为载体,将读书的环境选择、心态调适、方法要义与精神动力熔于28字中,更将读书从单纯的求知行为,升华为锤炼心性、深化认知的修行。
开篇阐述读书需要隔绝干扰,“谢绝红尘万种非,杜门却扫下书帏。” 世俗的琐碎是非、邻里的闲言碎语,都能能动摇心神,让人无法静心读书和思考。人们若是整日纠结于名利和得失,根本无法深入钻研,更难以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
一个“扫”字,不仅是清扫庭院的动作,也是扫除内心杂念。诗人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对读书抱有功利化的期待,只有与经书对话的纯粹,如此才能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奇妙。
杜门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屏蔽,注意力不再分散:书帏如同为心灵筑了一道墙,墙外是纷乱世事,墙内是经书中的圣贤世界。诗人似乎在告诫后人,唯有心无旁骛,才能与书中道理真正相遇。
“圣贤若许同仁杰,子弟从教诋窦威”,颔联讲述读书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心态,以圣贤为价值标杆,不在意世俗的非议。当人们了解到圣贤格局,便不会困于眼前的琐碎评价。仁杰本指唐代贤臣狄仁杰,曾辅佐武则天,是古代贤才的典型代表,此处代指杰出贤才。
窦威是唐初名臣,博学刚直,反遭时人非议。欧阳澈借此暗喻读书时的处境,或许乡里子弟嘲笑他不通世故,他却毫不在意,因为读书让他可以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不被世俗左右。作者通过对比,感慨贤才不被晚辈理解、正直反遭非议,表达对贤愚认知错位的反思。
颈联讲述读书方法,“反复始知经旨远,沉潜愈觉道心微。”反复研读经书,才知其中旨意深远;深入钻研道义,更觉求道之心精微难测。诗人没有叙说空泛的勤奋和刻苦,而是给出了两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重复与深入。
反复是一种精读之法,经书的旨意往往藏在文字背后,读了一遍可能只懂表层意思,再读一遍或许能够发现其中的逻辑关联,读到第三遍才会触及深层的思想内核。每一次重读,都是带着之前的理解,方可发现新的细节,最终才会有深刻的感悟。
沈潜则是深思之法,不能被动接受文字,而要主动沉浸其中,追问本质。沉下心来,不急于得出结论;深入进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思想。由此可见,反复是量的积累,沈潜是质的飞跃,欧阳澈把读书从识字变成了悟道,这才是真正的会读书。
最后两句说明读书的动力,诗人自惭见闻学识迂腐疏阔,幸运的是母亲多次曾经督促其勤学。读书需要持续的动力支撑,反复研读、深入思考,才会进一步意识到经书的旨远与道心之微,也会明白自己的浅薄。
作者又化用孟母断机的典故,孟母曾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警示孟子读书要专心,不可半途而废。欧阳澈或因读书枯燥、想要放弃,或因外界非议、动摇心志,母教的动力让读书不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具有情感支撑的坚持。
北宋才子的七律,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堪称一份读书指南。读书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为心灵筑境、以圣贤为标、用方法悟道、靠初心坚持的一场艰苦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