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秋日抒怀,题写一首佳作,朴实无华,却耐人咀嚼

发布时间:2025-09-02 07:00  浏览量:4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借景生情也是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萧瑟秋景常会触发乡愁,比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凄凉秋色也会引发时光之叹,再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飘零落叶恰似年华易老的怅惘。

深秋的寒凉会增添离别后的孤寂,柳永就曾叹息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萧瑟之景与闹市繁华对比,可以反衬游子的苦闷与彷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就委婉地道出了其内心孤寂和落寞。下面一起读诗:

雨花台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叶落众峰出,金陵秋色哀。

渔樵入城去,风雨背江来。

洲冷寒鸦绕,山昏暮鼓催。

我生何有石,佛法已无台。

杨圻,江苏常熟人,早年随父宦游四方,光绪年间考取举人,后入张之洞幕府,又出任过英属南洋领事。民国建立后,杨圻曾任吴佩孚的秘书长,吴佩孚还题赠诗句给他,“天下几人学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

杨圻的一生恰与近代动荡岁月重叠,亲历过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辛亥革命的巨变、北洋军阀的混战,从清廷官员到民国遗民,从海外使节到乱世寓公,他深刻地体验过家国破碎和乱世人生。著名学者钱仲联评价杨圻:诗笔雄健,多感时伤事之作,每以登临凭吊寄兴亡之慨,字字皆有泪痕。

雨花台乃是金陵胜迹,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它既是佛教圣地,也是历代文人凭吊兴亡的坐标,从六朝金粉到南明残照,无数王朝的兴衰在此沉淀。杨圻有一次途经这座古都,秋景触发心事,遂成此篇。

首联破题,字重千钧,“叶落众峰出,金陵秋色哀。”大清王朝如秋叶凋零,乱世中各路势力风起云涌,乱象丛生。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兴亡泪水。作者不提金陵的繁华旧影,独取秋日落叶之景隐喻乱世,其哀不在景而在心。

颔联递进一层,渔樵象征山林隐士,代表着与世无争的安宁生活。可是那些渔樵都被迫逃离家园,涌入残破的城池,可见战火与灾荒已蔓延至各个角落,可谓万户寒烟里,流民满路隅。

风雨背江来”,从人事转向天地。江风裹挟着暴雨从江面袭来,让人无处躲避。诗人曾经希望在仕途中大展身手,却在乱世中屡屡碰壁,最终只能以诗记录风雨飘摇的家国命运。

颈联进一步渲染悲凉氛围,“洲冷寒鸦绕,山昏暮鼓催。” 寒鸦在寒冷的小洲上空盘旋,仿佛在哀悼这破碎的江山。暮鼓催促着白昼消逝,也催促着旧时代的终结,更让作者内心的希望一点点破灭。

杨圻此时已过中年,历经仕途起伏与家国变故,暮鼓的催促,何尝不是他对人生迟暮、壮志难酬的叹息?作者自叹四十无成身是客,心中充满了迷茫与焦虑。

结尾情感悲凉,雨花石相传是天雨落花所化,佛法之台则是雨花台的灵魂所在,诗人叹息古迹消亡,感慨美好难驻。在这乱世之中,诗人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所有,甚至都无法拥有一块雨花石,如此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佛教所代表的慈悲与安宁,早已在战火中荡然无存,世道失去了精神支柱,只剩下混乱与痛苦。作者以无我之叹,写有我之痛。“我生、佛法”的对照,传达出一位乱世文人的孤独与绝望。

民国才子秋日抒怀,题写一首佳作,朴实无华,却耐人咀嚼。纵观全诗,杨圻以雨花台的秋景为画布,将历史兴亡、民生疾苦、个人身世、信仰崩塌等情感熔于一体,字字含哀,句句泣血。作者又通过落叶、风雨、寒鸦、暮鼓等意象,展现出一个萧瑟悲凉的乱世图画,道尽了心中的迷茫与无助,也让新时代的人们倍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