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四处漂泊,题写一首七律,对仗精工,一气呵成

发布时间:2025-08-30 07:02  浏览量:2

对仗在七律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作用不仅在于形式工整,而且能够深化意境,并极大地拓展了诗意空间。才子们通过精妙的措辞,巧妙地形成时空交织、以及情感共振,从而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咫尺万里的表达效果。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春蚕”对“蜡炬”,“丝尽”对“泪干”,两组比喻形成对仗,将刻骨铭心的相思与至死不渝的坚贞,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又在工整的形式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下面一起读诗:

恨别

唐 ·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诗的大意是:

自从洛阳一别,已经相隔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战乱已持续了五六年。草木由盛转衰,我辗转来到剑门关外;兵戈阻断了归途,我只能在江边日渐老去。

思念家乡时,常在寒夜里独自在月光下伫立;想念弟弟时,望着天上云彩,白昼也会昏昏欲眠。最近听说河阳前线打了胜仗,司徒大人急于攻克幽燕,正在乘胜追击。

开篇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六年,当时49岁的杜甫为了避乱,从洛阳辗转入蜀,漂泊四千里,与家人离散,弟妹仍滞留在战乱中的北方。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诗人的困境,“剑外”即蜀地剑门关外,“江边”指成都锦江之畔,诗人虽然暂居草堂,却由于“兵戈阻绝”,无法归乡,又不知弟妹安危。一个“老”字,抒写容颜苍老之悲,以及将要老死他乡之叹。

颈联转而描述诗人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杜甫的杜颖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杜观在覃州(今湖北襄阳),均处战乱前线,“忆弟”之切实乃真情。一“立”一“眠”,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出诗人的惆怅和无助。

结尾关联时事,寄托希望。唐肃宗上元元年的二月,李光弼(时为司徒)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大败叛军,收复怀州。诗人听闻捷报,盼望官军乘胜直捣幽燕(乃是叛军巢穴,今北京一带),如此百姓可享太平,诗人也能早日与家人团聚。

全文通过“恨别”的主题,将骨肉分离之痛,与兵戈离乱之悲交织在一起,既见诗史之沉郁,又显律体之精工,更展现出诗圣的家国情怀。

下面分析一下平仄和格律,作为七言律诗,这首《恨别》在格律上堪称典范。平仄合律,对仗精工,体现了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艺术追求。全诗采用平水韵的“一先”部押韵,平起首句不入韵。

文中的“一、别,绝、日”都是入声字,首句“洛城一别四千里”:仄平仄仄仄平仄,起句仄收,奠定沉郁基调。次句“胡骑长驱五六年”: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收押韵,承接自然。中间两联也是平仄交替,更满足体现七律“对黏”规则,不再赘述。

结尾“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平仄,平平。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交替”的规律,很显然作者在此采用了拗救。

再看对仗关系,七律要求颔联、颈联对仗,颔联中的“草木、兵戈”属于互成对(指一句中两个同类词语自成对偶,再与另一句中的对应词语形成双重对仗),“行剑外老江边”(都是动词加方位短语),“行”写漂泊之途,“老”(形容词变动词)写滞留之态,动作相承。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对仗更见精巧,不仅有句中对(思家和步月,忆弟和看云),而且上下句也是对仗精工。杜甫四处漂泊,题写一首七律,对仗精工,一气呵成。全文至情至性,堪为以律写史、以情忧国的样本,令人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