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独居不出,闲吟了一首七律,看似胸襟旷达,其实句句充满悲愁
发布时间:2025-07-30 15:09 浏览量:1
人活于世,就会不断地体验各种情感,快乐和幸福来之不易,痛苦和悲愁如影随形。古代很多才子经常闭门不出,屋内是案头残卷、指间余温,窗外是世事浮沉、风尘仆仆。正所谓柴门半掩,掩不住阶前苔色;竹窗自开,展不尽眼底苍茫。
有人以静默对抗喧嚣,把日子描绘为层次分明的水墨,浓淡间皆为心事;有人用独处丈量尘世,将岁月凝固为无人能解的棋局,黑白中尽显彷徨。独居不是与世隔绝的逃遁,而是内心隐藏倔强,澄明中裹着怅惘。下面一起读诗:
独居
唐 · 姚合
深闭柴门长不出,功夫自课少闲时。
翻音免问他人字,覆局何劳对手棋。
生计如云无定所,穷愁似影每相随。
到头归向青山是,尘路茫茫欲告谁。
姚合出身于官宦世家,乃是宰相姚崇的曾孙。由于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他的科举之路非常崎岖,直到不惑之年才中了进士。虽然担任过武功主簿、金州刺史等职,但是终其一生,也未能登上高位。
这种不上不下的仕途,让他时常感到心力交瘁,只能在半官半隐的状态里,咀嚼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失意。姚合多历下邑,官况萧条,于是便借景抒情,诸如山县荒凉、风景凋敝,在他的诗里都有体现。这首诗句句悲愁,传递出诗人独居时的清冷,以及对世俗的疏离。
姚合的的这首七律不见盛唐的激昂,也无中唐的锐思,却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将一个失意者的独居生活,表现得宛如细针密线,显示出晚唐才子在时代夹缝中的困境。
开篇描述作者的生活状况,“深闭柴门长不出,功夫自课少闲时。” 紧紧关着柴门,很久不曾外出;督促自己苦下功夫,几乎没有空闲时刻。柴门就像一道自我隔绝的屏障,诗人也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儿。
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墨客们稍不留意,便可能卷入党争和祸乱,诗人出于自保,又透着不甘,即便很少出门,也要自我研习,用忙碌对抗空虚,在狭小的空间里坚持不懈地读书和创作。
颔联乃是千古名句,“翻音免问他人字,覆局何劳对手棋。” 翻查音韵(字典),不必再请教别人字词;复盘棋局,又何须劳烦对手对弈。
古人读书常会疑义相与析,才子们相互切磋、诗文酬答也是常有之事。或许是由于朋友四散、同道凋零,与其欲问无门,不如免问显得体面。
棋局本需对手,复盘也要和对手共论得失。诗人好像独自对着空屋说,“我一个人挺好”,声音越是响亮,反而越显空旷和寂寞。
他或许会想起曾与友人论字的热闹,或许会念及当年与好友对弈的酣畅,如今只剩自己与字典、残局相对,这种自足其实是用回忆的碎片拼凑的假象,其精神世界的荒芜可见一斑。
颈联抒写诗人的困境,生计就像流云一样,始终没有固定的住处;穷困与忧愁,仿佛无法驱走的影子,不停地跟随左右。诗人忽然间感到悲伤难忍,于是终于不再假装旷达,开始直面生存的狼狈。
“生计如云”四字,写尽了一位晚唐下层文人的漂泊。姚合担任武功主簿时,官舍冷如冰;后来迁官也多在偏远州县,俸禄微薄,家贫唯好月是他的真实写照。“穷愁似影”四字,化抽象为具体,人越静、影越近,时代的衰败投射到个体身上,就成了甩不掉、躲不开的阴影。
“到头归向青山是,尘路茫茫欲告谁”,结尾令人不忍卒读。到头来,终究还是要归隐青山;可是尘世的路途如此迷茫,内心的话语又能向谁诉说?
从陶渊明到王维,青山都是精神世界的桃花源,对于姚合来说,好像更是别无选择。最后一句反问,又将归向青山的自我安慰击得粉碎。曾经的抱负终究成空,远方的友人音信难通,诗人最终发现竟然无人可告。这种绝望堪称孤独的终极形态,每一步都无人见证、无人共鸣。
姚合独居不出,闲吟了一首七律,看似胸襟旷达,其实句句充满悲愁。清人袁枚曾说:诗人之笔,妙在说不出。姚合的这首诗在细微中藏着悲凉,翻音、覆局的动作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热闹的孤独比枯坐无言更让人感到窒息。免问、何劳看似洒脱,却反而显出一种无奈,可谓悲中带强、愁中藏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