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游览朋友的园林,题写一首七律,语淡情浓,余味无穷
发布时间:2025-07-29 14:58 浏览量:1
生活中充满了辛酸和磨难,多舛的命运也经常令人哭笑不得。很多事情难以遂心,却又不得不一直坚持,于是心中时常感到郁闷和烦躁。
唐代一位才子晨理案牍,那些繁琐之事常让他叫苦不迭;暮倚柴扉,檐角出现的缕缕炊烟,反而令他觉得内心平静。
才子不舍仕途,又渴望悠闲日子,他深知二者不可兼得,于是便颇感无奈。但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又使他有了新的想法。下面一起欣赏他的作品:
题元注林园
中唐 · 李端
谢家门馆似山林,碧石青苔满树阴。
乳鹊眄巢花巷静,鸣鸠鼓翼竹园深。
桔槔转水兼通药,方丈留僧共听琴。
独有野人箕踞惯,过君始得一长吟。
李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因为厌倦宦海浮沉,晚年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李端的诗歌多写山水隐逸、酬赠送别,风格俊朗,流传久远。
这首诗通过描绘林园的清幽景致和闲适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对林园主人的欣赏和羡慕,同时也含蓄地描述了作者远离闹市后的轻松和惬意。
唐代一些官员经常在郊外修建别业,闲暇时也会邀请三五好友饮酒赋诗。“元注”乃是作者的知己,具体生平无法考察。李端应邀前往,与一帮才子在一起切磋交流,并感受到一派悠然惬意的氛围。诗人乐而忘返,又感触良多。
开篇描述林园景象,诗人感觉友人的庭园就像一幅精心绘就的山水画卷,高韵不输王维笔下的辋川,幽邃近于柳宗元诗中的小丘。园林里层叠的碧石覆满了青苔,古木垂翠若帘,俨然一座悄然自足的小天地。
“谢家”二字,化用典故,并非实指东晋谢氏,而是借魏晋名门的风雅,暗赞元注林园的不俗格调。“碧石青苔满树阴”,非常耐人寻味,石头要够老才会碧,青苔要够静才会满,树阴要够浓才敢称满。作者分明是在委婉描述,此处没有宦途的焦虑和急躁,只有草木自在生长的舒缓。
接下来的两句动静结合,细腻地刻画了园中景物,“乳鹊眄巢花巷静,鸣鸠鼓翼竹园深。” 李端深入园中,乳鹊静卧巢里,听到行人的脚步声,眼波轻轻流转,仿佛能窥见游人心思;竹海微漾间,野鸠鼓翅穿行,声影倏忽生灭,也令幽深竹坞更添飘渺。
诗人工于炼字、巧于著色,一个"眄(miàn,斜眼看的意思)" 字,写活了幼鸟的憨态,它歪着头打量巢穴,呈现出一种松弛的状态。斑鸠振翅的声音很轻,但是翅膀扫过竹叶的沙沙声,却反衬出园子的幽静。
颈联进一步描述林园中的生活场景,桔槔是用于汲水的工具,可以提供生活饮水,也能为药圃灌溉。很多人描写隐居,总爱展现一种超脱情怀,李端偏要表现出人间烟火气,反而更显得雅俗共赏。
僧人经常在方丈里留宿,主客一同聆听琴音。僧俗同游,园圃与禅房互渗,俗情中藏着超逸,玄思里又不离泥土清香。诗人以此表明,隐居日子并非传说中的餐风饮露,必须要有物质条件才能一直延续。
结尾颇有言外之意,我这山野之人习惯了随意盘坐,只有在此才能得以放声长吟。“箕踞”二字,描述舒展筋骨形骸,形同魏晋名士,不拘礼法。诗人一时间忘记了仕途中的束缚和烦忧,也好像找到了灵魂与万物应和的正确方式,他多么渴望自己可以像草木一般自然生长、更如野鸟那样自在飞鸣。
李端游览朋友的园林,题写一首七律,语淡情浓,余味无穷。诗人多么羡慕友人的一方小天地,这里有乳鹊鸣鸠的自然,还有桔槔药圃的生活,更有僧琴共听的知己。原来最吸引人的隐居生活,不是从此不踏人间路,而是在烟火里留出一块可以箕踞的青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