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两首七绝,转折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闲逸之情
发布时间:2025-07-29 14:57 浏览量:1
季节更替、花开花落,皆为寻常之事。不过落花无意、才子多情,华夏诗坛常会流传千古奇谈。王维怜惜辛夷花,谱写了生命的无常和禅意;苏轼喜爱海棠花,竟然夜间举烛观赏。
赏玩的诗客在花影之下,拈须踟蹰,又恐繁花过早凋零,于是便折下瘦枝,细味每一朵玲珑的幽意。下面分享唐代的两首七绝,转折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闲逸之情。
临水看花
中唐 · 杨巨源
一树红花映绿波,晴明骑马好经过。
今朝几许风吹落,闻道萧郎最惜多。
中唐的诗坛早已褪去盛唐的雄浑壮阔,才子们更爱在日常景物里打捞细腻的情感,杨巨源便是其中的一位妙手。他一生仕途平稳,历任太常博士、河中少尹等职,没有经历安史之乱的剧烈动荡,笔下多是不疾不徐的观察,也不时地在寻常风物中捕捉灵感。
开篇色彩鲜明,红花灼灼,绿波漾漾,一个“映”字用得极巧,既写花影入水的交融,又显花叶与碧波相映成趣的灵动。临水看花,作者不写漫山遍野的繁花,只聚焦于“一树”的范围,反倒让这份美好显得可以触摸,就像一次偶然撞见的惊喜,而非刻意追寻的盛景。
次句从静物转向动态,晴明天气,惠风和畅,游客骑马经过,不是专程赏花,而是满怀恰逢其会的惬意。没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风雅,只一句“好经过”,便把人与景的关系写得松弛:花自开,人自过,偶然相遇,便是圆满,充满了不刻意的闲逸。
经过前两句的铺陈,后两句转折:昨日还灼灼映波的红花,今朝已被狂风吹落。“几许”二字用得克制,作者不写残红满地的狼藉,只问“落了多少”,留足了想象空间,反倒让怅惘之情更加绵长。
“闻道萧郎最惜多”,最后一句极妙,作者不写惜花,偏说“闻道”他人惜,让个人的怅惘,变成了普遍的共情:谁不怜惜美好事物的短暂?可谓语淡而味永。
龙门看花
中唐 · 窦庠
无叶无枝不见空,连天扑地径才通。
山莺惊起酒醒处,火焰烧人雪喷风。
窦庠,中唐诗人,窦叔向之子,兄弟五人均以诗名世。他入仕后历任武昌节度推官、登州刺史等职,官至婺州刺史。窦庠与韩愈、白居易等人多有酬唱,兼通书画音乐,在中唐文坛颇具影响力。这首诗藏着盛唐诗歌的余温,也透出窦氏家族特有的磊落之气。
一般描写花枝,多为绿肥红瘦、枝上残红,可是窦庠却偏不写叶,也不写枝,甚至不写花的形态,只写繁花之“密”。密到什么程度?叶子、枝条全被花遮盖了,甚至不留一丝空隙。
抬头是花接天际,低头是花铺满地,偌大的龙门,只剩一条小路,勉强可以让游客经过。这种夸张的写法,不是凭空臆想,因为窦庠走南闯北,磊落不凡,这种无叶无枝的写法,正是磊落二字的注脚。
后两句极其精彩,诗人大概是在树下醉了一场,醒来时一抬手,惊飞了栖息在花间的黄莺。“酒醒处”三字,让漫天的繁花有了凡尘的温度,让诗人可以沉醉其中。
窦庠不说红似霞、白似云,而是形容“火焰烧人”,那种热烈的红灼人眼眶、温暖人心;“雪喷风”三字,刻画出风中的花瓣纷飞,就像白雪喷薄。
一红一白,一热一寒,作者采用通感写法,将视觉、触觉融在一起,仿佛观看了一场盛大的花之舞。全文没有惜花的怅惘,没有伤春的愁绪,只有被花潮淹没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