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欣赏草根才子的七律,融景入情,富有理趣

发布时间:2025-07-22 23:16  浏览量:1

大暑一到,太阳便好像化作一位执拗的画家,不仅将柏油马路涂得发亮,还让墙根的石缝中渗出一阵阵热气。骄阳似火,天地如炉,此时的夏蝉仿佛不知疲倦的歌者,从晨曦初现唱到星光满天,不过也让人感受到蝉噪林逾静的妙趣。

午后暑气最盛时,那些苍老的梧桐树下却藏着清凉,也让人想起了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俗语。稻穗正在热浪里悄悄灌浆,蝉蜕也在树皮上积蓄新生。正可谓热到极致,便有凉风暗生;困到极致,便有机缘潜伏。下面一起读诗:

大暑

作者:查济源

炽日烘天暑气扬,高槐蝉啸搅人肠。

骤雨冲荷珠迸碎,残阳炙稻穗凝黄。

吴牛喘月炎威盛,楚客思风渴念长。

忽见井梧摇一叶,暗传秋信报新凉。

查济源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人到中年,虽然重任在肩,他却经常利用闲暇时光吟诗填词。这首诗平起平收,首句入韵,采用了平水韵“阳”部,韵脚统一,格律严谨。同时作者非常注意炼字造句,全文用典自然,又藏着一叶知秋的时序智慧。

大暑作为夏季最后的节气,既是热的巅峰,也是秋的前奏,自古以来就受到劳动人民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养生之道,都与节气知识息息相关。大暑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这天地之间的节律,经常被才子们纳入诗行。

首联融景入情,表达作者在暑天里的体感,“炽日烘天暑气扬,高槐蝉啸搅人肠。” 古人认为蝉鸣居高,饮露而不食。蝉啸本来是大暑标志性的声音,可是诗人此刻却觉得内心烦躁。

可见暑热已非清欢,反而成了难耐的聒噪。一个“烘”字,刻画暑气之浓,似天地被置于巨炉;一个“扬”字,显示热气蒸腾,就连槐叶都需在暑热中舒展。

骤雨冲荷珠迸碎,残阳炙稻穗凝黄”,颔联结合气节特点。大暑之际,热极生雨,夏日雨势很急,荷叶上的水珠被砸得四散;雨后天霁,稻穗在反复的蒸烤中,颜色逐渐变黄。烈日正像稻谷的催熟剂,古人观此便知大暑不暑、五谷不鼓,酷热原来正是丰收的伏笔。

“迸碎”二字,描写雨珠击荷飞溅之姿;“凝黄”一词,形容稻穗经晒渐熟之态。荷珠的破碎与稻穗的饱满,乃是同一暑热下的两面,显示出破坏与孕育的共生。同时这两句对仗工稳,既写暑日阴晴之变,又暗合《黄帝内经》中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颈联用典,《世说新语》中描述吴地水牛畏暑,见月以为日而喘,极写暑热之极致。腐草化萤是湿热至极时的生命转化,而吴牛喘月则是生灵对酷热天气的本能反应。

楚客思风”化用了宋玉的《风赋》,描写盼凉之心切。楚地本多湿热,此时更盼风来,“渴念”里藏着对自然节律的依赖。

一个“盛”字,点出炎威之烈;一个“长”字,表达渴念之深,又显得藏情于景。正如俗语所说,大暑刮阵风、秋天雨多浓,风是暑气将尽的信号,也是人们对时序流转的期待。

结尾值得细读,“忽见井梧摇一叶,暗传秋信报新凉。”暑热中忽见梧桐一叶初摇,暗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作者以纤微之景,寄托对新凉的期盼,显得余韵悠长。

草根才子的七律,融景入情,富有理趣。全诗借暑日暑气、烈阳、骤雨、蝉鸣、稻熟、梧叶等意象,描述了作者由烦暑到希冀的心境,炼字精准,情景相生。

大暑阳气最盛,恰是调理虚寒之症的良机。早卧早起,无厌于日,借助阳气补充人体正气,可为秋冬安康筑基。这种借势而为的智慧,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最后恭祝朋友们安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