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惟演秋夕抒怀,苦吟一首七律,开篇运用典故,颈联精于炼字
发布时间:2025-10-10 08:06 浏览量:2
一场秋雨一场寒,不久前还在抱怨酷暑的余威,转眼间就到了中秋时节。清晨的街道上,落叶不断地坠落又被清扫;公园的小径里,逐渐泛黄的野草也令人感怀时光匆匆。
宋代一位才子早年意气奋发,语惊四座,可是岁月不饶人,旧梦如檐角风铃,壮志似庭中老柏,每当残夜漏滴,寒蛩鸣砌,他的心里就有说不尽的喟叹。下面一起读诗:
小园秋夕
北宋 · 钱惟演
潘鬓秋来已自伤,庾园时物更荒凉。
紫梨半熟连红树,碧藓初圆乱缥墙。
月露暗从孤桂滴,水风犹猎败荷香。
滑稽还喜鸱夷在,欲取临邛美酒尝。
诗的大意是:
西风吹白了鬓发,徒增伤感;秋日萧瑟的园林,更显苍凉。紫梨半熟,缀满了泛红的枝头;碧藓初绽,爬满了斑驳的青墙。
月色皎洁,晶莹的露珠悄然从桂枝滴落;湖水清澈,夜风还吹送着残荷的余香。幸而随身携有酒袋,满斟美酒,一醉何妨。
钱惟演,钱塘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他历仕宋太宗至仁宗三朝,官至枢密使,晚年被贬河阳。作为吴越王孙、北宋重臣,他的一生裹挟着降宋后的身份焦虑,以及遭遇挫折后的惆怅情绪。
钱惟演作为西昆体的代表诗人,诗学唐代才子李商隐,追求辞藻典丽。他雅好藏书,奖掖后进,欧阳修、梅尧臣等皆受其提携。他的一生毁誉参半,既有文学成就、被人欣赏,也因攀附权贵、为人诟病。
这首诗是钱惟演的晚年作品,用典较多,表达委婉,作者描绘秋日园林萧瑟景象,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呈现出繁华落尽后的孤寂与超脱。
开篇就运用典故,展现出秋日的荒凉氛围,“潘鬓”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的《秋兴赋》,这位才子三十多岁时鬓染霜雪而自伤,钱惟演作此诗时已近花甲,贬居河阳,远离朝堂,他叹息年华老去,更感慨政治生命的终结。
“庾园”出自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暮年作品《哀江南赋》,文中以荆棘丛生的故园,描写梁亡后的家国之痛。而钱惟演的小园则是吴越故国的象征,吴越覆灭时,他还处于童年时期,后来即使在入宋后官至枢密使,却始终摆脱不了降王之子的身份。
作者以庾信的故国之悲,映衬自身的身份之困,将个人衰老的伤感,与故园残破的记忆叠加,让秋日园林的萧瑟,有了一种历史的厚度。
颔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悲情,“紫梨半熟连红树,碧藓初圆乱缥墙。” 作者连用四字表示色彩,既展现出季节特征,又体现出西昆体擅长写景的风格。
“半熟”交代了果实尚未丰满的状态,暗指生命未老先衰的遗憾;“初圆”则在荒凉中透出一丝生机,新生的苔藓爬满了淡青色的墙壁,恰似作者在人生低谷中仍未熄灭的精神微光。
诗人晚年生活虽然落魄,却并为颓废,他的门生故旧或者登门看望,或者遥寄祝福。诗人也每天笔耕不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流传久远。
颈联炼字精妙,“月露暗从孤桂滴,水风犹猎败荷香。” 出句中的一个“暗”字,呈现出月色朦胧的状态,同时也点出作者无法向人诉说贬谪之苦,就像桂叶上的露珠,在暗夜中悄然滴落。桂树常与科举、仕途关联,钱惟演曾主持贡举,选拔人才,孤桂独立正是他人生失意的写照。
对句里的一个“猎”字,本指捕捉、求取,此处可谓一字尽得风流。秋风掠过水面,吹散残荷的香气,诗人却赋予秋风以主动追寻的姿态,即便荷花已败,其香气仍被秋风执着地捕捉、留存,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结尾尽显超脱情怀,鸱夷的典故既指范蠡功成后前往齐国,化名为鸱夷子皮,携西施泛舟五湖;又指皮革制成的酒袋,可随意伸缩,便于携带。诗人既是庆幸自己随身携带美酒,也是暗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
钱惟演一生汲汲于仕途,最终却遭贬谪,此时回望范蠡,心中或许会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还喜”二字,又传达出作者在认清仕途无望后,便开始接纳另一种人生。“滑稽”乃是一种自我调侃的态度,“临邛”化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浪漫典故,暗指作者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求一份慰藉。
钱惟演秋夕抒怀,苦吟一首七律,开篇运用典故,颈联精于炼字。明代胡应麟称赞钱惟演晚年诗作颇有盛唐气骨”,这份气骨在于他未被贬谪击垮,而是以一种超凡的智慧和豁达,活出了人生的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