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秋日感怀,悲吟一首七律,颔联对比鲜明,结尾出人意料
发布时间:2025-10-04 08:31 浏览量:1
烽烟绕孤城,残阳铺断巷,总有那样一群人,笔底起风雷,却敌不过身前荆棘;胸间藏丘壑,偏走不出命运的泥沼。许多乱世里的才子,大抵逃不过悲惨的宿命,笔墨写尽山河破碎,难换半盏残灯照前路;剑锋呈现满腔孤勇,结果只是一身风雨落江湖。
晚唐一位才子年少时三更灯火五更鸡,虽然学富五车、志向高远,却未能换来功名富贵,反而经常听着寒蝉、伴着凉雁,走在无人问津的坎坷之路上。下面一起读诗,杜荀鹤秋日感怀,悲吟一首七律,颔联对比鲜明,结尾出人意料。
感秋
唐末 · 杜荀鹤
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黏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杜荀鹤不是世家子弟,出身寒微是他一生的烙印。晚唐科举早已不是寒门进阶的坦途,权贵把持考场,行卷之风盛行,像他这样没有背景、只凭诗才之人,只能不断地辗转奔波。史载他从青年时期便开始参加应试,直到年近五十,才得以考中进士。
这首诗就写于杜荀鹤屡试不第的岁月里,那时的诗人早已不是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模样,只剩年年寒窗苦读的疲惫与茫然。进取无门,退隐不甘,让他既放不下儒者建功立业的执念,又逃不开现实的碾压。
落笔便是“年年”二字,就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同一个地方,数不清的岁月,都耗在了“名路”上。“谩”是徒然的意思,一个字表达出所有的努力都已归零。他曾骑着瘦马,从家乡池州赶往长安,沿途的霜雪、驿站的灯火,都是他“辛勤”的见证。
多年的努力,不是梦想成真,反而只收获了襟袖上的“马上尘”。古代读书人多有傲气,可是奔波劳碌、满身风尘的卑微境遇,让他们感觉寒透了心。为了功名,不得不忍受旅途的辛苦,却连干净的衣襟都保不住,暗示出尊严被现实拷打的无奈。
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进一步传达出诗人的惆怅心情。权贵的门庭中画戟排列整齐,象征着权势与地位。杜荀鹤曾有献诗张祜、投谒朱温的经历,希望依靠权贵的提携踏入仕途。可是门吏的冷眼、侍从的轻视,还有那些话里有话的敷衍,让每一次“作客”都像在刀尖上游走。
杜荀鹤一生以儒者自期,“钓鱼船”(代表隐逸生活)从来不是他的主动选择,只有干谒失败后才会退而求其次,无奈地隐居林泉,再慢慢寻找机会。钓船之所以容易安身,其实是在说豪门太难进入。
颈联转而写景,同时也是借景抒情。烟雾随风飘散,此时却“黏”在柳枝上,无法动弹,仿佛诗人化不开的愁绪。蝉声由盛夏时的清亮、悠扬,变成秋日里的嘶哑、缓慢,带着气若游丝的疲惫。一个“老”字,正是形容作者早已不再有年少时的心气了。
“寒渚”是指充满寒气的水中小洲,“澄星”是指清澈水面可以倒映天上的星星。新近飞来的大雁,鸣声清脆,却反衬出四周的一派死寂。诗人悲叹鸿雁能有归处,而他则没有立足之地,只能像寒渚上悬在半空的星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结尾出人意料。前文抒写了作者的委屈、无奈和迷茫,作者在最后突然收住了悲愁的情绪,不说天地不容,不说权贵欺压,而是带着几分自嘲,又透出一丝淡然:不是天地太小,容不下一个书生;是我自己无能,找不到安身之地。
晚唐社会早已被藩镇、权贵分割得支离破碎,寒门弟子的路早就被堵死了。可他不愿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地,那样显得太没骨气。杜荀鹤不肆张扬,以自责掩盖怨愤,却比呼天抢地更有力量。
全文娓娓道来,仿佛一个人在秋夜里轻声说话,没有嘶吼,没有痛哭,只有一句一句的叹息,却比嘶吼更让人揪心,也让后世读者看见了一位带着满身尘土、又保留着一点尊严的诗人。作者似乎在告诉人们,在命运的寒风里,有些坚持哪怕徒劳,也自有其沉甸甸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