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成功,但最后结局却很悲惨?历史老师可不会跟你讲这些

发布时间:2025-10-04 08:38  浏览量: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从小学到高中,老师们都拿这个故事来教育我们要勇敢展示自己的才能,要有自信心。

毛遂那句"锥子放在袋子里,尖端自然会冒出来"的话,更是被奉为经典励志语录。

可就是这个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背后却是一个血淋淋的悲惨结局。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毛遂,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前260年,整个中原大地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能爆炸。

秦国这个西边的猛兽,已经把触手伸向了东方六国。赵国作为当时的军事强国,自然成了秦国的“眼中钉”。

长平之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赵国原本有个超级厉害的将军廉颇,这老头儿虽然年纪大了,但打仗的本事那是响当当的。

他采取的是坚守策略,就是不跟秦军正面硬刚,拖着秦军的后勤,让他们自己撑不住。

可是赵孝成王这个人就是坐不住,天天听到前线传来的消息都是"我方坚守阵地",心里那个着急啊。

秦国看准了这个机会,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老了,胆子也小了,根本不敢打仗。赵王一听就炸了,立马把廉颇给撤了,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结果你们也知道了,赵括这个理论家一上战场就露馅了。

四十万赵军被秦将白起给坑杀了,整个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不仅让赵国损失惨重,更要命的是,赵国的军事实力一下子就垮了。

公元前258年,秦国看赵国已经被自己打残了,立马趁热打铁,直接兵临邯郸城下。

这座赵国的都城,曾经是何等的繁华富庶,现在却被敌军团团围住,城里的老百姓每天都在担心脑袋什么时候搬家。

城内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粮食越来越少,城墙上的守军也越来越疲惫。

赵孝成王每天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大臣们也是一筹莫展。打是打不过,守也守不了多久,这可怎么办?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办法:找盟友。

当时楚国还算比较强大,如果能说服楚王派兵支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赵孝成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马决定派人出使楚国。

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平原君赵胜的头上。赵胜是赵国的贵族,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各国都有很高的声望,派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他需要挑选十九个得力助手一起去楚国,可是选来选去,只找到了十八个人。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食客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毛遂。在平原君府里,他只是三千门客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平时也不怎么说话,存在感几乎为零。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哦,还有这么个人啊!

毛遂走到平原君面前,态度很恭敬但语气很坚定:主公,让我跟您一起去吧!

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说实话,有点不太相信。

这个人在自己府里待了三年,从来没见他展现过什么特殊才能,现在突然要去干这么重要的事情?

毛遂看出了平原君的疑虑,开口说道: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一样,放在口袋里迟早会把口袋戳破,让人看见锥子的尖端。

我在您这里三年,一直没有机会展现自己,今天请您给我这个机会。

平原君听了这话,觉得这个比喻还挺有道理的,心想反正也找不到第二十个人了,就让他试试吧。就这样,毛遂加入了这个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的外交使团。

一行二十人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其他十九个人都在窃窃私语,讨论着这次出使的成败关键。

毛遂依然很安静,但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知道,这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成功了就是一飞冲天,失败了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到了楚国都城,楚王亲自接见了使团。

谈判从早上开始,平原君使出浑身解数,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害关系,试图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可是楚王就是不松口,一直在那里打太极。

从早上谈到中午,从中午谈到下午,眼看太阳都要下山了,楚王还是那副不置可否的态度。

平原君急得满头大汗,其他十八个助手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毛遂站了出来。他没有请示平原君,直接走到楚王面前,开始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

他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了秦国的野心和楚国面临的危机,语言犀利,逻辑清晰,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

楚王被这个突然出现的小人物给震住了,竟然当场同意出兵援赵。

就这样,毛遂一战成名,成了拯救赵国的大功臣。回到邯郸后,他立马被提拔为高官,风头一时无两。

毛遂在外交上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赵孝成王对他那是相当器重。

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对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刮目相看。毛遂自己也飘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全才,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赵国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北边的燕国突然出手了。

燕国一直在观望,看到赵国被秦国打残了,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马派兵攻打赵国的北部边境。

赵孝成王接到边报,那个头疼啊。秦国的威胁还没完全解除,现在又来了个燕国,这可怎么办?

朝廷里需要派个将军去抵抗燕军,可是有经验的将军要么在其他战线上,要么已经在长平之战中阵亡了。

这时候有人提议:毛遂不是很能干吗?让他去试试吧。赵孝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毛遂连楚王都能说服,打个燕国应该不成问题。

毛遂听到这个任命,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于口才和外交,对军事是一窍不通。

可是君命难违,而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行。

咬咬牙,毛遂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带着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匆忙奔赴前线。

战场上的情况比毛遂想象的要残酷得多。燕军训练有素,将领经验丰富,而赵军这边不仅人数不足,士气也不高。

毛遂虽然在战前给士兵们做了动员,但他对战术一点都不懂,根本指挥不了实际的战斗。

结果可想而知,赵军被燕军打得大败。不仅丢了几座重要的城池,连毛遂带去的军队也损失惨重。

消息传回邯郸,朝廷里一片哗然。赵孝成王的脸色很是难看,大臣们也都在窃窃私语,说毛遂这次是彻底栽了。

毛遂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无颜面对君王和死去的士兵。他在战败后没有回邯郸,而是独自一人跑到了深山里。

在一天夜晚,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外交天才,用自己的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代才子就这样凄惨地死在了荒山野岭中,尸骨无人收殓。他的死讯传回邯郸时,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但也有人说这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毛遂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有自信,但更要有自知之明。会说话不等于会打仗,擅长外交不代表懂军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千万别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可惜的是,历史课本只会告诉你“毛遂自荐”的光辉时刻,却不会提他最后的悲惨结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报喜不报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