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奉劝友人重返仕途,题赠一首七律,苦口婆心,卒章显志
发布时间:2025-09-29 07:03 浏览量:2
自古以来,送别都是文人墨客绕不开的话题。长亭折柳处,总见离人望断天涯路;古道扬尘时,常闻游子吟尽别绪诗。世间没有谁不曾经历过别离,那些优秀的送别诗作,经常会直击人心,甚至感人肺腑。
而当送别遇上仕与隐的抉择,那份深情便会变得复更加杂,到底是羡慕归者遁入林泉的闲适,还是感慨自身困于宦海的牵绊?如此交织纷杂的情愫,就曾在一首唐诗中静静流淌,下面一起欣赏:
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
唐 · 韩翃
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
近馆应逢沈道士,比邻自识卞田君。
离宫树影登山见,上苑钟声过雪闻。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
韩翃,大历十才子之一,出身名门,祖父韩朝宗曾任荆州刺史,父亲韩质官至京兆少尹。由于家道中落,韩翃早年生活贫寒,不过由于他刻苦读书,不负期望,26岁时考中进士。入仕之后,韩翃本欲一展抱负,却不幸遭逢安史之乱,不得已辗转于各个幕府任职。
韩翃后来无意间创作了一首《寒食》,却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从此他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也让他的亲友们刮目相看。这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诗人赞誉对方的济世之志与高洁品格,最后又委婉地劝说友人再入仕途。
韩翃有一位姓田的朋友,本来是一位普通的官员,他卸任后打算隐居于终南山别业。终南山作为中唐士人的隐仕缓冲带,既是高士们的栖居之地,也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待机出仕的终南捷径。这样的写作背景,使得诗歌主题带有中唐文人特有的情感特点。
开篇充满想象,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今日你就将回到自己的旧居,那里一定有许多秀丽风景供人赏玩。窗边的清泉潺潺流淌,竹丛的白云悠悠飘荡。诗人一方面祝福友人可以过上悠闲自在的日子,另一方面也含蓄地抒写了自己的羡慕之意。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对友人说:你隐居终南山之后,应能在附近的道观中遇见高士,也可结识志同道合的乡邻。“沈道士”泛指修仙问道之人,“卞田君”则是南朝梁时隐居句容的卞彬,后来被奉为土地神,此处借指志趣相投的隐者。
作者在此表达出对友人选择的认同,也暗指自己对无官一身轻境界的向往。闹市中只见屋脊重叠,人烟稠密,而山林里却是天地独对一人的清旷,瞬间就能让人忘怀得失,看淡名利,更无须在意各种是非恩怨。
离宫树影登山见,上苑钟声过雪闻。登山时远远望见了皇帝行宫的树影,穿过雪地时听到了皇家园林传来的钟声。终南山离京城并非很远,友人隐居在那里,随时可以接受帝王的征召,也很方便交接儒释道人士,可谓进退自如。
作者将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刻画出一幅开阔而静谧的画面,营造出悠远、清冷的意境,同时也暗表出友人内心一定充满挣扎,或许夜梦中都在考虑,下一步如何在仕与隐之间抉择。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通过前三联的描写和铺垫,韩翃笔下的人物已经呼之欲出。他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曾经行走在朝堂,或许还深得皇帝宠幸,可是人生总有低谷,也会格外怀念美好时光。
丹凤阙下,自有功名利禄;白鸥群中,独得山水清音。世人多向往前者,而真正懂得后者价值的,百无一人。诗人仔细观察友人面庞,已少了几分焦灼,反而多了一丝从容,似乎迫不及待地准备归隐。
韩翃奉劝友人重返仕途,题赠一首七律,苦口婆心,卒章显志。友人隐居山林可能只是迫不得已,如果有人愿意提携和举荐,一定会反复权衡和斟酌。
所以诗人便趁热打铁,奉劝对方不要久恋隐居,希望他早日回归朝堂,其中主要原因,还是担心友人错失施展抱负的机会。田才子最后到底山居还是朝隐,其实皆在一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