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一身傲骨,不肯认输”的诗词: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

发布时间:2025-05-15 20:15  浏览量:16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时是生活困顿,有时是怀才不遇,有时是外界的巨大压力。面对这些,有的人选择妥协,有的人选择消沉。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脊梁似乎格外挺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几位文人,他们如何用诗词,展现了这种不肯认输的姿态。

宋末元初 ·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生活在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南宋灭亡,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对于许多宋朝的遗民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耻辱。郑思肖就是其中一位。他隐居吴下,坐卧必向南,以示不忘故国。他画兰,从不画土,人问其故,他说:“土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这种深沉的故国之思,以及对新朝的决绝态度,都体现在他的诗中。

这首《题画菊》便是他心志的写照。菊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隐逸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予了菊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郑思肖笔下的菊花,更是将这种品格推向了极致。

“花开不并百花丛”,起句就点明了菊花的特立独行。它不屑于在春天与其他花朵争奇斗艳,而是选择了在萧瑟的秋天独自绽放。这种“不并”,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选择。这就像郑思肖自己,在故国沦亡后,不愿与那些变节投降的人为伍。

“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只是静静地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但它自得其乐,意趣无穷。这“疏篱”暗示了环境的简朴,甚至是清寒,但菊花并不因此而减损其风姿。它依靠的不是外界的繁华,而是内在的生命力。诗人也正是如此,即使生活清苦,精神世界依然可以丰盈。

最能体现“傲骨”和“不肯认输”精神的,是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这两句掷地有声,充满了悲壮的力量。菊花的生命是短暂的,秋风起,寒霜降,它终将凋零。但它选择了一种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死亡?是“抱香死”。它宁愿在枝头枯萎,也要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芬芳,不让它随风飘散。这里的“香”,不仅仅是花朵的香气,更是品格、气节的象征。菊花不愿被“北风”吹落。这“北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来自北方的统治者。菊花的这种坚守,正是郑思肖不屈服于元朝统治的内心写照。他宁愿像这菊花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气节,即便最终的结果是“死”,也绝不妥协,绝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不肯认输”!

北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这位大文豪,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乌台诗案”后,他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生活困苦,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首词,就写于他初到黄州,寓居在定慧院的时候。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夜晚。“缺月挂疏桐”,残月高悬,照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景象凄清。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象征人事的悲欢离合,这里的“缺月”无疑也带上了词人内心的失意。“漏断人初静”,更鼓声停歇,夜深人静。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勾起人的愁思。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寂静的深夜,有谁能看见一个孤独的人独自徘徊呢?只有一个“缥缈孤鸿影”。这“幽人”是词人自指,而“孤鸿”则是他此刻心境的化身。鸿雁本是群居的候鸟,而这只鸿却是“孤”的,并且“缥缈”,若有若无,更显其孤独无依。苏轼以孤鸿自比,写出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和失落。

下阕,词人将笔墨完全集中在这只孤鸿身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只孤鸿受惊而起,却又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它心中有无限的幽恨,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不正是苏轼自己吗?他因诗获罪,满腔的忠诚和才华不被理解,反而招致灾祸,这种“有恨无人省”的苦闷,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关键在于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只孤鸿,在寒冷的夜晚,飞遍了所有的树枝,却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安心栖息的地方。它“不肯栖”,不是没有地方可以落脚,而是它有所选择,有所坚守。那些“寒枝”,或许不够温暖,或许不够安全,或许不合它的心意。它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清苦,也不愿随便找个地方将就。

这“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傲骨的体现。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和独立人格。他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趋炎附势,不愿为了苟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这种“不肯栖”,就是一种“不肯认输”的姿态。他输给了政治斗争,但他没有输掉自己的尊严和气节。这只在寒夜中固执地选择着、坚持着的孤鸿,形象地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那份不屈不挠的傲骨。

北宋 · 柳永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

纵教片绢字难偿。

不屑与人称量。

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

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然而,他的仕途却颇为不顺,屡试不第,甚至因词作内容而得罪了宋太宗。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才情和自信。这首《西江月》就是他对自己才华的极度自信的展现。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开篇两句,气势不凡。他说自己肚子里天生就孕育着奇特华美的文采,下笔就能写出像长江流水般滔滔不绝的言辞。这种比喻,直接而夸张,毫不掩饰地显露了他的自负。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学天赋的绝对肯定。

“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即使是一小片丝绢,上面写的字也是难以用价值来衡量的。他不屑于和别人比较高低,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是超群的,是无价的。这种“不屑与人称量”的态度,正是他傲骨的体现。他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骄傲,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下阕更是将这种自信推向了高潮。“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我柳永不依靠别人来求取富贵,反而是那些达官贵人需要求我的文章来点缀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品味。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他将文人的价值置于世俗的富贵之上,颠倒了通常的权势关系。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他自认是引领词坛风骚的才子。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官职的“白衣”平民,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词的领域里,享有如同“卿相”一般的尊崇地位。这“白衣卿相”四个字,既有怀才不遇的无奈,更有对自己文学成就的无限自豪。柳永的这种傲,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卓越的才华之上。他不向权贵低头,不因仕途不顺而消沉,反而以自己的文章为傲,坚信自己的价值。这便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不肯认输的精神。

现代 ·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战士。他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用他犀利的笔鞭挞时弊,唤醒民众。这首《自嘲》,写于1932年鲁迅在上海的时期。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是传统命理中的神煞概念,命犯华盖,就会诸事不顺。鲁迅用此自嘲,说自己运气不好,倒霉透顶,想做点什么都做不成,刚想翻个身,就碰了头,处处受阻。这既是写实,也是一种反讽。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这两句描绘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戴着破旧的帽子遮住面容,走过繁华的街市,不想被人认出,也带着一种对当时污浊现实的鄙夷。坐着漏水的船,还要载着酒在江心行驶,这更是险中作乐,表现出一种无畏和韧性。生活虽然窘迫危险,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份清醒和洒脱。

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爱憎分明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于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污蔑和指责(千夫指),他报以横眉冷对的蔑视和无畏。他的眉宇间充满了不妥协的坚毅。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内心和不肯认输的姿态!而“俯首甘为孺子牛”,则表达了他对人民、对后代、对进步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他愿意像牛一样,辛勤耕耘,服务大众。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在他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对敌人如冰霜般冷酷,对人民如春天般温暖。

最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面对险恶的环境,他选择“躲进小楼”,这并非退缩,而是一种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策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可以潜心研究,专心写作,不受外界干扰,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任凭外面风云变幻,季节更迭,他自坚守自己的阵地。这种“躲”,是为了更好地“战”,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声音被消磨。这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顽强。鲁迅的傲骨,不是简单的硬抗,而是包含了策略、坚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北宋 · 黄庭坚

一年中秋最明月,也照贫家门户来。

清光适从人意满,壶觞政为诗社开。

秋空高明万物静,此时乃见天地性。

广文官舍非吏曹,况得数子发嘉兴。

千古风流有诗在,百忧坐忘知酒圣。

露华侵衣寒耿耿,绝胜永夏处深甑。

人生此欢良独难,夜如何其看斗柄。

王甥俊气横九州,樽前为予商声讴。

松烟洒落成珠玉,溪藤卷舒烂银钩。

北门楼卤地险壮,金堤浊河天上流。

离宫殿阁碍飞鸟,霸业池台连秃鹙。

当日西园湛清夜,冠盖追随皆贵游。

使臣词句高突兀,慷慨悲壮如曹刘。

我于人閒触事懒,身世江湖一白鸥。

空馀诗酒兴不浅,尚能呻吟卧糟邱。

偶然青衫五斗米,夺去黄柑千户侯。

永怀丹枫树微脱,洞庭潇湘晚风休。

晴波上下挂明镜,棹歌放船空际浮。

不须乞灵向沈谢,清兴自与耳目谋。

江山于人端有助,

君不见至今宋玉传悲秋。

期君异时明月夜,把酒岳阳黄鹤楼。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也和苏轼一样,仕途多舛,屡遭贬谪。这首诗是他在担任国子监教授(广文官)时,与朋友中秋赏月、饮酒赋诗的作品。虽然诗的主题是咏月怀人,抒发朋友间的情谊,但在其中,我们依然能窥见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我们特别关注这几句:“我于人閒触事懒,身世江湖一白鸥。”他说自己对于人世间的事情,总是有些懒散,不愿过多纠缠。他把自己比作江湖上的一只白鸥。白鸥,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自由自在、不羁世俗的隐士情怀。这种“懒”,并非真正的慵懒,而是一种对官场俗务的厌倦,一种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他更愿意像白鸥一样,在江湖间自由飞翔,不受束缚。

“空馀诗酒兴不浅,尚能呻吟卧糟邱。”尽管世事纷扰,官场失意,但他对诗歌和美酒的兴趣依然浓厚。他还能在酒醉后吟咏诗篇,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困厄中,他没有消沉,而是找到了排遣忧愁、安顿心灵的方式。

“偶然青衫五斗米,夺去黄柑千户侯。”这两句尤其能体现他的价值观。“青衫”是低级官员的服色,“五斗米”代指微薄的俸禄。他说,即使是这样一份微薄的官职和俸禄,在他看来,也胜过了“黄柑千户侯”那样的厚禄高位。这不是说他不想要好的生活,而是说,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自由。如果高官厚禄需要以牺牲自己的原则和独立性为代价,他宁愿选择清贫但自由的生活。这种对物质利益的相对轻视,和对精神价值的坚守,也是一种傲骨的表现。他不肯为了世俗的成功标准而改变自己,不肯为了迎合他人而扭曲自己。

黄庭坚的这种“不肯认输”,更多地体现在他对人生价值的独特选择上。他不与世俗争名夺利,而是固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与高洁。即使官职卑微,生活清苦,他依然能在诗酒中找到乐趣,保持精神的富足。这种“白鸥”般的姿态,是他对抗世俗压力,保持自我的一种方式。

郑思肖的菊,宁抱香死不堕北风;苏轼的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柳永的才,不屑与人称量;鲁迅的眉,冷对千夫指;黄庭坚的鸥,懒于触事身自由。这五位文人,身处的时代不同,具体遭遇各异,但他们笔下流露出的那份“一身傲骨,不肯认输”的精神却是相通的。

这种精神,不是匹夫之勇的盲动,也不是夜郎自大的骄狂。它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坚守,一种在逆境中保持人格尊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诗词,也因此超越了个人际遇的悲欢,成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励着后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也能挺直脊梁,活出自己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