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平高超的名作,豪气干云,最后两句尽显旷达襟怀

发布时间:2025-09-29 07:03  浏览量:2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精彩纷呈,不过创作这些优秀作品的才子,其中的大多数都遭遇过各种磨难,人生之路也是极其坎坷。这些文人墨客仕途多舛,或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无依,或似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难平。

然而很多志士从不困于境遇,比如陆游僵卧孤村,仍怀为国戍轮台的赤诚;辛弃疾即便身老沧州,依然怀揣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胸有丘壑,何惧道阻?心藏星河,无畏黑夜。下面分享苏轼水平高超的名作,豪气干云,最后两句尽显旷达襟怀。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北宋 · 苏轼

落日绣帘捲,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兼具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他21岁中进士,仕途却因新旧党争起伏,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但始终以豁达心态面对困境。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风格豪放,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这首水调歌头乃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近四年。张偓佺即张怀民,与苏轼一样被贬黄州,二人心境相同、志趣相投。这年的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苏轼为亭命名“快哉亭”,并赠以此词。

词的上阕描写眼前景物,并展开联想。“落日绣帘捲,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主人殷勤周到,为了迎接苏轼的来到,不仅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朱漆,还特地卷起帘布,方便客人眺望。

亭下的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画面,也让子瞻想起当年在扬州参观平山堂的情形,暗含诗人对过往美好的留念、以及当前困境的无奈。

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营造出一派空灵悠远的意境。当时词人悠然地靠着枕席,欣赏着江南烟雨,遥望着天际孤鸿出没。一个“孤”字,也委婉地到处作者身处异乡、举目无亲的困境。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则是作者通过回忆江南烟雨,以虚托实,从侧面烘托出快哉亭的景致。这种时空交织的表现手段,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底蕴。

下阕换头首先描绘出一幅静美的画面,江面广阔明净,碧绿山峰倒映其中,令人如痴如醉。接下来的两句突然跃入动态的奇观:江面上风云突变,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起伏不定,舟中的白发老翁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开心地与波涛共舞。

这一画面堪称苏轼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外在环境越是险恶,内在斗志越是昂扬。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精准指出:“东坡词具神仙之姿”,正是指这种超然于逆境之上的气度。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战国辞赋家宋玉曾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苏轼觉得非常可笑,认为宋玉未解自然之理。庄子曾说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最后两句乃是全文最出彩的部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以豪气干云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快意。

苏轼化用孟子“吾善养吾吾浩然之气”,展现出在困境的勇气;快哉风则是主体与自然契合无间的愉悦体验。苏轼将儒家的人格修养与道家的自然哲学完美融合,实现了心灵的真正自由。

他的弟弟苏辙读了这首词之后,写下了《黄州快哉亭记》,其中士生于世,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观点,也强调了一个人只要内心坦然,就能在任何境遇中,获得畅快之感。苏轼将儒释道融合,儒家思想则是其精神底色,浩然之气给予他无穷力量,从而使他能在逆境中一次次挺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