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才子误三次

发布时间:2025-09-23 15:37  浏览量:1

话说大唐开元年间,襄州地界山清水秀,出了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孟浩然。此人诗才了得,一首"春眠不觉晓"传遍长安城,连三岁孩童都能咿呀诵上两句。

孟浩然年轻时便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求取功名。那些年,他常常背着书箱,风尘仆仆地赶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寒来暑往,他一共参加了三次科举,每一次都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气馁,在长安城里租下一间小屋,平日里除了温习功课,就是四处拜访达官贵人。他曾在王府宴会上即兴赋诗,也曾在酒楼里与官员们唱和往来,还与王维、李白等名士结为知交。那些年,他写下不少干谒诗,字里行间满是报效朝廷的热忱。每每与人谈论起来,他总是说:"大丈夫当以才学报效国家,岂能老死乡野?"

然而事与愿违,奔波多年,他想谋个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奈何考场上屡试不第,只好四处托人举荐。

这一日,他听说好友王维在宫中值班,便收拾齐整前往拜访。谁知刚踏进官署,就听得外面鸣锣开道,黄门官尖着嗓子喊道:"圣上驾到......"

孟浩然顿时慌了手脚。这可是他日思夜想的面圣良机啊!但见他面红耳赤,双手发抖,连行礼都忘了。王维在一旁急得直扯他衣袖,他才慌忙跪倒在地。玄宗皇帝眼尖,瞧见这个生面孔,便问:"这是何人?"

王维忙回禀:"此乃襄阳孟浩然,诗名冠绝一时。"

玄宗闻言大喜:"朕早闻其名,今日可有新作让朕品鉴?"

孟浩然激动得浑身打颤,一紧张昏招频出,竟把之前所作《岁暮归南山》背了出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诗本是孟浩然科考落第后所作,字字句句透着怀才不遇的苦闷。诗中"北阙休上书"是说不再向朝廷谏言,"南山归敝庐"是打算归隐田园。"不才明主弃"看似自谦,实则暗含怨望;"多病故人疏"更是道尽世态炎凉。后四句以白发催年、青阳逼岁写时光流逝,以愁怀不寐、松月虚窗诉孤寂情怀,端的是一首失意人作的失意诗。

当诵到"不才明主弃"时,他自己也吓出一身冷汗,想要改口却为时已晚。

玄宗顿时沉下脸来:"好个'明主弃'!朕尚未用你,何来抛弃之说?莫非是暗讽朕不识人才?"

孟浩然跪在地上,结结巴巴说不出句整话。玄宗拂袖而去,一场天赐良机就此断送。

这第一遭机缘,就这般糊里糊涂地错过了。

再说那荆州刺史韩朝宗,一向爱才如命。他听闻孟浩然的才名,特意修书一封,邀他同往长安,要当面向朝廷举荐。

约定的日子到了,韩刺史在长安驿馆备好车马,左等右等不见人影。而此时襄阳城南的孟家草堂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孟浩然正与三五好友饮酒赋诗,好不快活。桌上美酒飘香,盘中时鲜诱人,众人吟诗作对,笑声不绝。

友人提醒他:"浩然兄,今日不是与韩刺史有约进京么?"

孟浩然举杯畅饮,笑道:"韩刺史虽是好意,但他一个地方官,举荐能有多大用处?不如与诸位饮酒赋诗来得痛快!"说罢又满饮一杯,全然将赴约之事抛在脑后。

韩朝宗在驿馆苦等整日,不见人影,只得长叹一声:"孟先生空有诗才,却不知轻重缓急,可惜啊可惜!"独自启程而去。

这第二遭机缘,又被他任性妄为地推开了。

光阴荏苒,转眼孟浩然已是知天命之年。这年春天,他背上生了恶疮,疼痛难忍。幸得名医诊治,悉心调养了三个月,方才渐好。

这日,几位老友前来探望,见他大病初愈,便备下一桌酒菜为他庆贺。席间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孟浩然一时高兴,忘了医嘱,不仅多饮了几杯,还吃了不少鱼鲜。

老友劝他:"浩然兄,病体初愈,还是节制些好。"

他却笑道:"今日与诸君相聚,岂能扫兴?"

谁知当夜旧疾复发,疮毒攻心,不出三日竟与世长辞。可怜一代诗坛大家,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断送了性命。

长安城里的老人每每谈及此事,无不摇头叹息:"孟襄阳诗才绝世,奈何总是关键时刻犯糊涂。见天子不会说话,刺史举荐不肯去,病中不知忌口。可见读书人光有才学还不够,还得晓得审时度势,珍惜机缘哪!"

诸位看官,孟浩然的故事令人唏嘘,却也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人生在世,机遇难得,唯有常怀敬畏之心,事事早做打算,方能把握机缘。即便遭遇挫折失败,也当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若是遇到难处就退缩,见着机会不珍惜,再大的才华也要被埋没。

所以说啊,做人做事,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既要心怀壮志,也要脚踏实地。事前充分准备,临事沉着应对,事后认真反思。如此方能不负韶华,成就一番事业。

这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了老人家教育后生的活教材。至今襄阳一带还有句老话:"莫学孟浩然,机缘面前犯三难:一见天子就结巴,二遇举荐疑三分,三病初愈忘忌惮。"

诸位看官,您道这是不是:诗才虽可贵,世事亦须明。若不懂应变,空负才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