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不是好东西
发布时间:2025-09-23 07:48 浏览量:1
魏晋迄今,“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一直是妙龄少女的如意郎君模板。
宋玉是才子,是屈原屈老夫子的得意门生,
固然值得嫁;
潘安不但颜值能打,才华一样能打,
与陆机并称辞赋双峰。
岂不更值得嫁?
且慢,看完潘安的小传,
不得不说:
潘安不是好东西!
魏晋名士潘安(247年-300年),
本名潘岳字安仁。
也就是说,潘岳才是他的名字。
但潘岳远不如潘安这个名字响亮。
说起潘安,妇孺皆知他是美男子;
说起潘岳,大学中文系学生也未必全知道这人是谁。
我们就随大流,称之以潘安吧。
潘岳是怎么变成潘安的呢?
第一个原因,古人称呼别人多用其字,不直呼其名。
所以,大家总用潘安仁来称呼潘岳。
古人宋玉才高八斗,是屈原的弟子。
大家夸一个人又有才华又有颜值时,
会说“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就这么着,为了与宋玉对仗,
只能委屈安仁兄简称潘安!
第二个原因,潘安是潘安仁的昵称。
为表示关系紧密,人们喜欢从名字里取一字称呼对方,
比如岳云鹏,女朋友生气时,
会说:岳!云!鹏!你给我死活来!
喜欢他时,就会说:
哎呀小岳岳,我漂不漂亮?你爱不爱我?
潘安仁变潘安,和这个类似。
我怎么知道的?猜的。
潘安这个人,在历史上主打一个帅字。
帅到什么程度呢?
他十九岁以秀才身份来到首都洛阳,
每次坐车出门,都有成队的美女在路边踮着脚看他,
一边流口水,一边大呼小叫的喊潘郎!潘郎!
她们看了不白看,
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鲜花、水果,
一路追着朝他他车里扔,
上街一趟,花果能把车装满。
可见,给网红帅哥打赏不是现在才有。
是不是洛阳的女同胞对所有的青年才俊都这么热情呢?
潘安的朋友张载很有才华
(同名而已,不是宋朝理学家张载张横渠),
学着他的样子坐车上街搔首弄姿,
却只收获了美女们吐的口水,
还有小朋友们扔过来的烂石头、碎砖头,
张载差点被砸抑郁。
可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这么受美女们欢迎,
潘安那是真的帅。
但是,美女们也是瞎激动,
此时的潘安,已经明草有主。
老爹潘芘在他12岁时为他订了婚,
女方是潘芘老友杨肇的女儿。
潘安29岁正式迎娶杨氏进门。
已经是订婚的17年之后,
29岁结婚实属晚婚。
为什么会拖这么久,不知道,
只能猜测是潘、杨两家太忙顾不上。
潘安和杨氏的婚姻持续了13年,
(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杨氏因病逝世。
潘安写了三首《悼亡诗》,
怀念去世的爱妻。
第一首,感叹妻子委身九泉之下,
在幽暗中永世相隔;
诗人虽希望留在妻子坟前陪伴她,
却不得不应召回京继续官宦生涯,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第二首,写凉风萧瑟,诗人房中不再有爱妻身影,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
第三首,以景写情,
“淒淒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从早到晚站在爱妻墓前,
不忍转身告别。
这三首诗,是中国古诗词中悼亡诗的代表作,
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
能写出这么哀重情深、引人垂泪的诗行怀念亡妻,
潘安大概会在哀思里形影相吊孤独一生吧?
不!他第二年就娶了新媳妇,
再入洞房当新郎了。
如果前妻地下有知,
恐怕尚未擦干感动的热泪,
就得到潘郎又当新郎的消息了。
原来诗与思并不相同,悼亡诗只是广告,不是疗效,
杨氏肯定要恨恨地骂:渣男!渣男!
这就是潘安的深情!
从另一个角度看,杨氏早死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早死,她才得善终,
不必像潘安的母亲、后妻那样,
受他连累,被押上刑场承受一刀之辱。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三 潘安的谄媚潘安少年聪慧,年龄很小就写一手漂亮文章。
可惜,他的路子好像一开始就偏了。
有一年,晋武帝司马炎依惯例立春籍田,
也就是在立春这天,
扶犁驱牛做一做耕田的样子,
表示重视农业生产。
潘安写了一篇千字长文,歌颂圣主伟绩,
语言华丽,音韵铿锵
把司马炎夸成德配尧汤,恩泽兆民。
司马氏篡魏政,
很多读书人视之为“得位不正”,
潘安此文一出,文采固然得一时之誉,
人品却未必被认同。
他文名早著却仕途不畅,
还差点因为攀附太傅杨骏掉脑袋,
也许这就是根本原因,
不仅仅因为门第不高。
傻子皇帝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专擅朝政之后,
潘安抱上了贾南风的侄子(其实是外甥)贾谧的大腿,
成为围绕着贾谧的二十四友之首。
二十四友中的石崇家很有钱,据说是当时的首富,
和潘安关系好,经常一同出入。
他们走在路上,遇上贾谧乘车出行,
车还没到跟前,只是遥遥望见扬起的尘土,
他们就慌忙跪在路边叩拜。
这一行径被后人总结为成语“望尘而拜”,
用来形容一个人趋炎附势,极其谄媚。
潘安这种失德失格的行事方式,注定被很多人看不起。
比他低的,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比他高的,笑他不自量力不知道自己姓啥,
明明是阿猫阿狗,偏要努力当赵家人。
用这种方式向上爬,
爬得越高,在众人心目中的道德评价就越低。
一旦靠山倾圯,从半空跌落,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是一条可耻又危险的向上之路,
并不是没有人为此提醒潘安。
潘安的妈妈为此没少骂他,
质问他:“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
(你应该知足了,难道还要继续为了向上爬
没羞没臊的逢迎巴结下去吗?)
可惜潘安听不进去,
他要抱紧贾家的大腿,
从此平步青云。
其实,潘安并不是一直这样谄媚,
更不是对所有地位比他高的人都谄媚。
他初出茅庐时,文名盖世
却久不升迁,
那时的他不但没巴结掌管升迁的官员,
还在宫殿柱子上写歌谣挖苦嘲弄他们,
结果被贬出洛阳,去京城之外的怀县当县令。
他在县令任上政绩不错,却因小事被免官,
郁郁不得志。
潘安尝到攀附权贵的甜头,
大概是在被晋武帝的岳父、当朝太傅杨骏赏识,
聘为太傅主簿之后。
可惜,杨骏在权力游戏中失败,
被当朝皇后贾南风砍了脑袋,
潘安受连累,差点也被砍了。
幸亏好友公孙宏替他张罗,
才仅被免官,脑袋保住了。
但是,这时的潘安已经熟悉了官场门径,
学会了如何攀附权贵,
他很快就成了贾家的座上宾,
演出了前面提到的一幕。
阶层固化的社会里,
高阶社会的人骄奢放纵肆无忌惮,
总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不到翻船一刻想不起自己也会翻船;
底层人士挣扎糊口全无向上机会,
得一日温饱已经颇为自得,
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让人百爪挠心的诱惑。
这两个阶层,因为相对稳定,焦虑感轻一些。
活在中间层的人是最焦虑的,
他们向下可以看到地狱,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
向上能看到天堂,忍不住口水满地,
而且总觉得再跳高一些就能飞升上去。
这么一来,很难再活得潇洒自在。
潘安的趋炎附势,
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为了向上爬,他不以逢迎为耻,
溜须拍马,望尘下拜,无所不用其极。
攀附上贾家之后,
潘安的官越做越大,。
他用才华作恶,也在此时达到了顶点。
先交代一下背景。
贾南风13岁被聘为太子妃,15岁被正式册封。
司马衷比贾南风小两岁,又是个白痴,
只懂玩藏猫猫,不懂男女之事
晋武帝司马炎就派自己的才人(小老婆)谢玖侍寝司马衷,
教他如何造小人儿。
过不太久,谢玖有了身孕,
贾南风特别嫉妒,谢玖只好回到司马炎的西宫生下司马遹。
司马遹长到三四岁了,司马衷还不知道自己喜当爹。
直到有一天进宫和别的皇子游玩,
司马炎拉着一位一起玩的小朋友的手对他说:
这是你的儿子啊!
司马衷才知道这个弟弟是儿子。
明确了司马衷儿子身份,
司马遹就被交给贾南风收养。
过了十二年,司马炎去世,
司马衷继位成为晋惠帝,立贾南风为皇后。
但贾南风没有儿子,只有几个女儿,
司马遹被立为太子。
这时,谢玖的地位就很尴尬,
身份是先皇的才人(小老婆),
却是现皇帝的性学导师,太子的生母。
这么尴尬了五年,终于进位为司马衷的淑妃,
从小妈升级为小老婆。
但贾南风不许谢玖与司马遹见面。
谢玖的身份问题解决了,被安置在别的地方,
见不到司马衷和司马遹。
司马衷是个傻子,朝政由贾南风把持。
贾南风的侄子(其实是外甥)贾谧深得姑姑信任,
成了权势熏天的人物。
潘安靠着抱紧贾谧的大腿当上黄门侍郎,
经常进出皇宫。
司马遹由贾南风养大,
人很聪明,有主见,
不买贾南风的账,
对贾谧更是不当回事儿。
贾南风和贾谧决定除掉他,
假称司马衷生病,召司马遹进宫。
司马遹进宫了,却见不到司马衷和贾南风,
反被带去另一个房间灌酒,被灌得大醉。
贾南风让潘安写了一封信,拿去给司马遹,
告诉他这是为司马衷祈福的祝祷文,让他抄写,
文章的内容却是要求司马衷和贾南风自行了断,
好让他继承王位。
司马遹醉得不省人事,抄得乱七八糟的,
根本看不出写了什么,
(我猜测司马遹故意的,
他这么聪明的人,喝得再醉,
也不至于看不出谋反文字与祝祷文字的区别,
不至于字都写不成。)
贾后让潘安模仿司马遹的笔迹,把信抄了一遍,
然后拿给朝臣看,指称司马遹谋反。
就这么着,司马遹被废为庶人,不久被毒杀,
谢玖也被杖杀。
潘安的手,染上太子司马遹的血。
潘安写送太子上路的小作文,
甚至模仿笔迹伪造,
固然有被指使的成分,
这场权力游戏里,他只是个小小配角,
一人背不起谋杀太子这口锅。
但是,贾家怎么不找别人来干这缺德事儿?
还不是因为潘安一直抱贾家的大腿,
给人的印象是:他的才华与品行都适合干这事儿,
是缺德的不二人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贾南风诬杀太子司马遹,
本意以此巩固权力,
却不料她是中了宗室司马伦的反间计,
司马伦和他的谋士孙秀玩的是一石二鸟,
鼓动贾后杀司马遹,
一为有了除掉贾后的籍口,
二为自己夺权称帝扫清道路。
司马遹死了,贾南风的末日也就近在眼前了。
过了一个月左右,司马伦发难,
率人进宫杀掉贾谧,收捕贾南风,
并在此后不久将她毒杀。
这里说到的孙秀,是潘安的老熟人。
潘安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潘芘任职琅玡内史,
孙秀是潘芘的幕僚。
潘芘让孙秀侍候、照顾潘安。
潘安看不起孙秀,嫌他不顺自己的意,
经常把孙秀捆在柱子上打。
如果孙秀是个心宅仁厚之人,感念潘老太爷赏识,
不计较小公子的不懂事,
这段霸凌就过去了,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或者孙秀是个窝囊废,一辈子混在小衙门,
没机会找潘安小少爷报仇,
这段霸凌也会过去,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当下属、仆从的人,遇上暴躁蛮横的主子,
被欺负实在是家常便饭,值不得大惊小怪。
然而历史偏偏不这么写。
孙秀这人,心眼狭窄记仇记恨,
还略有小才善于钻营,攀上了司马伦。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
按辈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惠帝司马衷的叔祖(爷爷)。
司马伦除掉了贾南风,把持朝政,
后来干脆自己称帝。
孙秀是除掉贾南风的首功,立即飞黄腾达,
爬上了中书令的高位,相当于宰相。
潘安拜见了孙秀,大概有两个目的,
一是套近乎,二是看孙秀记不记仇,
他问孙秀:中郎尚记往日事否?
孙秀回答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那些事刻在我心里,哪有一天忘记过!)
潘安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己凉凉了。
不久,司马伦和孙秀开始清除贾氏党羽,
潘安被定了灭三族之罪,
全家老小,包括老母、老婆、四个兄弟、
还有贾家全部的后辈小娃,
几十口子被拉到刑场砍头。
在他之前,石崇已经在刑场押着了,
他和潘安互相不知道同时被杀。
看到潘安,这个当年一起望尘下拜的兄弟,
石崇打招呼说:哎哟潘兄,你也来了?!
潘安说:当年咱们写文章说要共白头,
现在真的同赴黄泉了。
潘安在刑场上表现得倒还有点男人味,
没有吓得屎尿一地说不出话。
和石崇打了招呼,
甚至开了玩笑。
然而,当他回头看见白发苍苍的母亲
也被押着跪在刑场等待砍头时,
他潇洒不起来了,泪流满面地:
妈妈呀,好后悔当年不听你的,
连累您现在一起受苦!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
七 历史的回响在魏晋名士中,潘安的颜值、才华、名气,
都曾冠绝一时。
但是,他的身后名却不美好,
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他:
“性轻躁,趋世利”,
性格轻狂暴躁,趋炎附势,追求名利。
此前,我曾经分析过身处社会中层对潘安的影响,
但是,并不是每个中层人士都为向上爬放弃道德,
同样的魏晋名士,嵇康、刘伶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完全不一样,
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
不惜穷居陋巷,甚至牺牲生命。
在浮躁的年代,人们总是习惯于凭第一印象对人对事做判断,
颜值即正义,那么多懵懂少女
不惜穿着刷爆男朋友信用卡买的婚纱,
去小鲜肉演唱会上冲着台上喊老公,
其实人家根本没看她一眼,人品也未必靠谱;
文品如人品,很多写出了道貌岸然文章的人被吹捧为德艺双馨,
其实那人放下笔就一肚子男盗女娼,恶心事儿一堆。
潘安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
长得帅的,不一定人品好;
文章写得好的,不一定心肠好。
颜值和人品没关系,文才和德行也没关系。
潘安帅是真的,有才华是真的,
不是个好东西,也是真的。
如果说潘安的正面意义,我会说:
潘安以一己之力,
打碎了“颜值即正义、文品如人品”两大认知偏见,
对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也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