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妙断扇子案

发布时间:2025-07-10 02:22  浏览量:1

北宋年间,大才子苏东坡因得罪朝中权贵,官职一贬再贬,最后被派到杭州当太守。

尽管仕途不顺,可他在百姓心中声望极高。听闻他要来杭州赴任,四面八方的老百姓纷纷涌到府衙,既想一睹这位名震天下大文豪的风采,又好奇他会如何断案。

然而一连好几天,衙门前都安安静静,连升堂的号炮声都没响起。

这天,连绵阴雨终于停歇,阳光刚露头,衙门口突然喧闹起来。两个满脸怒气的人一边争着擂鼓喊冤,一边吵吵嚷嚷往里闯。

衙役赶忙拦住:“新太守还没到任呢,要告状得等几天!”可两人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劝,硬是冲进了衙门,还站在大堂前扯着嗓子喊:“老爷快出来断案啊!”

就在衙役们手忙脚乱驱赶两人时,照壁那边慢悠悠晃来一头小毛驴。

驴背上坐着个高个子,紫红脸膛,满脸络腮胡,头戴学士帽,身穿道士服,打扮得不伦不类,看着既不像文人,也不像道士。

这人冲围观百姓团团拱手:“劳驾让让路,我进去办点事。”小毛驴驮着他穿过人群,径直往衙门里走。

衙役想拽住驴尾巴,可还没等伸手,人已经进了府衙,直奔大堂而去。

看热闹的百姓哪肯错过这热闹,呼啦啦全跟着涌进大堂。就见那人把毛驴拴在廊柱上,大大方方走到大堂正中的虎皮椅上坐下。

衙门师爷见这人衣着普通,竟敢擅自闯堂,还大模大样坐在太守位上,以为碰上了疯子,赶忙上前呵斥:“下来!快出去!这地儿是你能坐的?”

“怎么,我坐不得?”那人反问。

“当然!随便坐这位置,可是要杀头的!”

“那谁能坐?”

“只有拿着金印的太守老爷,才有资格!”

高个子没再搭话,从道袍里掏出个红布包放在桌上。打开布包,一枚金灿灿、亮闪闪的官印露了出来:“你说的是这个?”

师爷定睛一看,吓得舌头都伸出来收不回去——原来这位打扮怪异的高个子,正是新上任的杭州太守苏轼!

苏轼整了整衣冠,端端正正坐好,“啪”地一拍惊堂木:“刚才不是有人击鼓告状吗?”大堂上却一片寂静,半天没人应声。他又重重一拍惊堂木:“把告状的人带上来!”

原来那两个告状的人,刚才光顾着看苏轼骑驴“闯堂”的热闹,早把自己来干啥的忘到脑后了。这会儿苏轼一喊,才慌慌张张跪到堂前:“求大人为小民做主!”

苏轼问:“你们有啥冤屈?谁是原告?”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抬头说:“小人叫吴小乙,住在丰豫门外,是原告,我要告他!”苏轼又看向另一个三十多岁、小贩打扮的人:“你叫什么?”这人答:“小人张二。”

“吴小乙,你为何告他?”苏轼问。吴小乙委屈巴巴地说:“张二借钱不还!我给人帮工,辛辛苦苦干了好久才攒下三百贯钱。我俩是老街坊,关系不错,我就借给他做本钱,还说好了不要利息,只要我要用钱,他就得还。现在我好不容易定了亲,急着办喜事用钱,他却死活不还!”

苏轼转向张二:“张二,你真欠他三百贯钱?”“确实欠。”“那为什么不还?”

张二哭丧着脸说:“大人,我实在没钱啊!我做点小买卖,借了钱买绫绢做成凉扇。谁能想到今年雨水多,天气凉快,夏至过了人们还穿着夹袄,根本没人买扇子。现在扇子全发霉了,卖不出去,我拿什么还钱啊!”

苏轼寻思着,张二说的在理,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吴小乙等着用钱也是实情。这案子该咋判?

他稍一犹豫,突然一拍惊堂木:“张二、吴小乙听好了!本府判:张二,你用吴小乙的钱做的扇子,既然都没卖,就全抵给他当还钱!”

堂下围观百姓一听,哄堂大笑——这算什么断案?亏他还是大宋鼎鼎有名的大才子!吴小乙更是急得直喊:“大人!这扇子根本不值三百贯,我要我的钱,不要这发霉的扇子!”

苏轼摸摸胡须:“你当真不要?”“不要!”“好!你不要我要!张二,你的扇子呢?”“在家放着。”“去取来!”张二一听,乐得嘴都合不拢,赶紧应了声“谢大人”,一溜烟跑回家搬扇子去了。

不一会儿,张二挑着扇子回来。苏轼拿起几把看了看,做工还挺精致,就是全发霉了。他对张二说:“我只要发霉的,挑二十把给我。”张二想多送点,苏轼却摇头:“够了,递上来吧。”

接过二十把霉扇,苏轼一把把展开摊在桌上,又吩咐衙役磨墨。大伙这才反应过来——苏学士要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要知道,苏轼的字画在杭州城可是千金难求,这么一弄,扇子立马身价百倍!围观百姓议论纷纷,苏轼却不理会,提笔就画。霉斑大的画成山水,小的画成花鸟,旁边再配上诗句。没多会儿,二十把扇子全画好了。

他把十把扇子递给张二:“小本生意不容易,拿去卖了吧。”张二千恩万谢,心里清楚,就这十把扇子,至少能卖上千贯钱!苏轼又拿起剩下十把扇子问吴小乙:“你现在还不要?”吴小乙忙不迭点头:“要要要!大人题过字、画过画的扇子,那可是宝贝!”“那三百贯钱呢?”“这十把扇子抵了!”

“退堂!”苏轼说完,牵着毛驴回了后堂。围观百姓直感叹:“这样断案,真是头一回见!”

张二和吴小乙抱着扇子出了衙门,立刻被人围住要买。两人各留了一把做纪念,剩下十八把很快卖了出去,都卖了好价钱,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