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雨后泛舟,吟诵一首五律,不落俗套,余韵绵长
发布时间:2025-09-21 07:02 浏览量:1
一场秋雨,洗尽尘嚣,水汽轻笼,波光粼粼。轻舟在湖面上逐浪徐行,舒缓的姿态恰如流云渡霞。岸上万株苍翠,含雨润而欲生烟霭;舟中几缕闲怀,逐清波而渐起幽思。
清代一位才子湖上赏景,衣袂随波轻漾,心情格外舒畅。远处采莲女身姿曼妙,竹枝词宛转悠扬,等到暮色四合,人影消散,才子却久久不愿离去。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雨后湖泛
清 · 黄景仁
风起水参差,舟轻去转迟。
一湖新雨后,万树欲烟时。
有客倚兰楫,何人唱竹枝。
莲娃归去尽,极浦剩相思。
黄景仁,清代毗陵七子之一,黄庭坚后裔,与洪亮吉结为生死挚友,曾于太白楼挥毫惊座,诗风承李白之俊逸,融孤愤于清绮。他虽应乾隆召试获赏,却终生困于幕僚,35岁时便客死他乡,郁达夫曾赞其为乾嘉诗坛的最真诗人。
他的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道尽天下寒士的失意心情,“似此星辰非昨夜”又写尽了一腔柔情。这首诗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却将雨后的湖光、舟影、歌声与闲愁,织成了一幅淡远的水墨长卷,令人百感交集。
开篇描述一场邂逅,“风起水参差,舟轻去转迟。” 没有急风骤雨的张扬,只有微风掠过湖面的细碎声响。看不见的风却被水波托了起来,“参差”二字,不是惊涛拍岸的壮阔,而是风捻着浪尖,把水面揉成了一匹银绸,浪尖与浪谷交相错落,就像随手撒下的碎玉,在阳光下闪烁不定。
舟轻如羽,本该迅捷地顺流而下,可是此时偏偏“去转迟”,这是由于风太柔、水太绵,它们好像都因留念湖光而慢下了脚步。黄景仁一生漂泊,从常州到京师,从幕客到寒士,脚步从不敢停,此刻却在雨后的湖上,允许自己慢下来,可见他当时轻松的心情。
颔联描写精彩,“一湖新雨后,万树欲烟时。” 一场新雨洗净湖面,水光格外澄澈;万树笼罩在薄烟中,宛如展开的水墨画卷。雨后的水汽笼罩着树木,柳叶的嫩黄、樟叶的深绿、枫香的浅红,都被这层薄烟晕染,令人倍感炫目。
黄景仁自小而孤、家境贫寒,科举失利、好友离散,可是这一刻,他不仅没有悲叹,反而非常欣喜眼前烟雨蒙蒙的景象,也忽然感悟到生活就像这变化的天气,晴雨不定,难以预测。当人们看淡得失,就能胸襟开阔,从而做到进退自如,悲喜也从不记挂心头。
颈联转而描写人物活动,客船上有人斜倚兰桨,是谁正在演唱《竹枝》歌谣?船上的游客像是在观赏湖景,又像在默默地想着心事,他的身影在烟树的映衬下,竟成了画里的留白。
远处忽然飘来歌声,“何人唱竹枝”,既是疑问,也是怅惘。歌声穿烟渡水,飘到诗人耳边,或许会让他想起儿时的往事。游客、歌声都描写得虚虚实实,就像黄景仁生命里很多牵挂的亲友、错过的景色,只留下一点痕迹,但又无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莲娃归去尽,极浦剩相思”,采莲的女子已经走了,她们的笑声、划桨的水声、悦耳的歌声,都跟着夕阳一起消失了。湖面上只剩下几片被风吹落的莲叶,打着转儿逐渐漂远,就像谁遗落的心事。诗人则站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望着她们归去的方向,独自陷入了沉思。
黄景仁雨后泛舟,吟诵一首五律,不落俗套,余韵绵长。作者用最清浅的笔,抒写深沉的愁绪;又用淡远的场景,寄托绵长的情感。读者仿佛也站在那片雨后的湖畔,全然不顾微风拂过脸颊,薄烟模糊视线,心中却好像有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