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畅游金陵,吟诵一首七律,起首两句思绪开阔,结尾蕴含深刻

发布时间:2025-09-15 07:06  浏览量:1

人生苦短,世事难料,很多骚客咏士年少苦读,一旦踏入丹墀、意气风发,怀揣社稷、目及九霄,也非常渴望大展宏图、留名青史。然而一旦遭遇挫折,又发现朝堂波谲,才子们便不可避免地心生忧虑,更会在仕与隐之间不断徘徊。

很多才子中年之后都因仕途坎坷,前途渺茫,逐渐地看淡荣辱,甚至开始参禅悟道。他们远离凡尘,希望以此化解那些难以排遣的愁绪,并寻觅人生的最终归宿。南宋一位诗人经历丰富,他的人生也是可圈可点,刚入仕时的诗歌更是令人啧啧称赞。下面一起欣赏:

望金陵行阙

南宋 · 范成大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

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在南宋诗坛上,范成大的名字常与田园诗深度绑定,《四时田园杂兴》的质朴与清新,成为其标志性的符号。不过创作于南宋绍兴23年秋天的这首七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容易激发后世读者的共鸣。

当时28岁的范成大刚在前一年进士及第,才子初涉仕途,尚未经历出使金国的屈辱,也未体验到宦海沉浮的辛酸,胸中激荡的是对王朝国运的炽热期许,笔下流淌的是兼具宏阔气象与隐微忧思的字符。

宋金之间签订了绍兴和议之后,宋高宗赵构就一直偏安临安,后来又在金陵设置行阙,以彰显王朝对中原故土的象征性掌控。范成大登进士第后授徽州司户参军,赴任之前的金陵之行,可谓是对南宋王朝的郑重凝视,而金陵气象恰好成为衡量王朝潜力的一把标尺。

开篇尽显非凡气势,“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南宋王朝的规制气度,超越了前代六朝;行宫与殿阙巍峨矗立,仿佛压在传说中的金鳌之上。以金陵为都的六朝大多短命,范成大以“圣代”二字破之,暗含南宋能摆脱六朝宿命的期许。

金鳌是传说中负山的神龟,象征金陵险要的地势。“压、镇”二字,将行宫巍峨与王权掌控力结合,仿佛行宫是镇在金陵的龙脉上,暗含王权稳固的隐喻。

颔联进一步描绘黄昏时的景象。夕阳西下时,金陵附近的山峦与祥瑞的青鸾仿佛近在眼前;清风拂过,宫中双阙高耸,宛如紫凤展翅凌云。青鸾、紫凤都是象征祥瑞的神鸟,暗喻南宋王朝国运昌隆,宫廷气象庄严华贵。

落日余晖中,三山与青鸾仿佛融为一体,自然景观仿佛瞬间神化,暗示出金陵是一处祥瑞之地;双阙在清风中高耸,如紫凤展翅,人工建筑显得仙化,凸显出皇权的崇高。

范成大出身于吴县的儒学世家,自幼受到忠君报国思想的熏陶,进士及第的荣光更让他坚信,圣代规模跨六朝并非虚言。这个阶段的诗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首诗也就与作者晚年的诗歌风格迥异。

金陵通过刻画地貌抒写国运,“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 江边巨石如猛虎盘踞,护卫着王朝的帝王之气;地上灵物似玉麟涌现,镇守着古都的膏腴之地。石虎暗喻江边险峻的地貌,玉麟是指地面祥瑞之象,共同凸显出金陵作为都城的王气。

石虎的刚猛,玉麟的祥瑞,一武一文,一守一镇,对应了南宋此时的处境,绍兴和议之后需要守住太平,更该镇住国运。这两句文采斐然,大气磅礴,尽显才子的少年锐气,实在是不可多得之佳句,令人印象深刻。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结尾化用典故。太平盛世中,无需再用千寻长锁固守长江,只要在夜晚聆听城外江涛拍岸的声音。千寻锁典出南朝梁时铁锁横江、防御敌兵,此处反用其意,体现宋金议和时期的安定景象。

夜涛暗指危机四伏,当时完颜亮已弑金熙宗即位,正暗中准备南侵。范成大敏感地觉察到形势的紧张,夜涛恰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夜涛无休无止,正如历史的车轮与时代的风险,永远不会因为暂时的太平而停滞不前。

范成大畅游金陵,吟诵一首七律,起首两句思绪开阔,结尾蕴含深刻。作者心中充满了忧虑,南朝用铁锁尚不能守,南宋不用锁却能太平?到底是国力强盛,还是暂时和平?如此委婉的笔法,让全诗多了一层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