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闭门不出,低吟了一首七律,不见华丽辞藻,却又耐人寻味

发布时间:2025-09-10 06:55  浏览量:3

一年四季,风景各异,人生百态,少见多怪。尘世里充满了悲欢离合,也会不时地体验到辛酸坎坷,位高权重不能得意忘形,人微言轻不必自惭形秽。繁华和热闹就像一场盛大的表演,终会曲终人散;寂寞与孤独却是一种常态,需要人们勇敢面对。

北宋一位才子前半生努力地在仕途中跋涉,人到中年之后,由于见多了悲伤苦难,看淡了功名富贵,于是便喜欢一个人独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他都能安静读书、潜心创作,更是非常享受无人打搅的充实生活。下面一起读诗:

休日不出闻西池游人之盛

北宋 · 张耒

三日春风尘涨天,沟泥愁污破鞍鞯。

扫门静闭无来客,隐几深居学坐禅。

薄雨掠尘时点点,细蟾窥夜独娟娟。

都人解与残春竞,半在西池听管弦。

张耒,字文潜,祖籍亳州,生长于淮阴,乃是苏门四学士中最懂民间疾苦的诗人。张耒一生仕途起伏,深陷新旧党争漩涡,曾经屡遭贬谪。秦观笑他腹如鼓,黄庭坚说他就像布袋和尚,可是张耒大半生都过着艰难的漂泊生活,晚年更是穷困潦倒。

张耒的诗歌摒弃了江西诗派的雕琢,反而愿意效仿白居易、张籍,以平易的笔触抒写民生,他的《劳歌》记录了半衲遮背的负重者,他的《悯农》悲叹夜盗朝刑的饥民。这首诗创作于张耒在京任职期间,当时正值休日闭门,他听闻城外热闹非凡,于是赋诗抒怀。

西池即金明池,乃是北宋汴京城里的著名游乐胜地。金明池在顺天门外街北,春天时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画舫凌波、管弦沸耳。张耒虽然暂居京城,却因性格恬淡、不喜浮华,更因目睹过党争纷扰,经常闭门避世。

开篇写景,并暗指避世之由,“三日春风尘涨天,沟泥愁污破鞍鞯。” 接连三天,春风裹挟尘土,漫天飞扬;沟渠中泥泞不堪,诗人担心弄脏了自己的马鞍。鞍鞯本指马鞍和垫在马鞍下的垫子,此处代指骑马出行的装备。一个“破”字,交代了清贫处境,又暗衬其避世之心。

扫门静闭无来客,隐几深居学坐禅”,颔联抒写作者休日状态。打扫门庭,闭门不出,没有客人造访;我靠着小桌,深居简出,学着僧人坐禅修行。

"扫门" 既是清理空间,又暗指涤荡内心世界;"静闭"是一种主动远离人群的处世姿态,"无来客" 传达出无人光顾的寂寥,暗指党争时期旧友远离的悲凉心境。

张耒在幽居之所专注研习禅修,坐禅时的安静,与内心思接千载的对比,既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又将道家超脱与佛家修行融为一体。

颈联由白天转入夜晚,“薄雨掠尘时点点,细蟾窥夜独娟娟。” 细雨拂过尘土,时不时地落下几点;纤细的月牙悄悄地映照着夜色,独自显得如此皎洁美好。

“时点点”写雨的节奏,不是连绵不绝,而是断续疏落,偶尔落下几点,好像怕惊扰了夜色。“独娟娟” 形容月色皎洁柔美,又点出夜的幽静,只有月亮相伴。

微雨洗尘,既呼应前文灰尘满天,又暗喻作者心随雨净。张耒一生屡遭贬谪,晚年更是贫病幽居,诗中却极少出现怨怼之语,反而常以景物寄情。这两句正是他安于闲寂、静观万物心境的写照。

都人解与残春竞,半在西池听管弦”,结尾暗含讽喻之思。汴京的百姓们非常懂得与暮春争着游乐,一半人都在西池边,聆听管弦演奏。

诗人并未出门,而是在居所里间接地听到西池的管弦声、欢呼声。一边是都人竞残春的喧嚣沸腾,一边是隐几学坐禅的孤寂静定;一边是西池听管弦的世俗欢娱,一边是门庭无来客的清冷淡漠。如此对比手法,充分显示出外界越热闹,其内心反而越宁静。

张耒闭门不出,低吟了一首七律,不见华丽辞藻,却又耐人寻味。全诗不见一个典故,也无激昂抒情,却在尘泥与细蟾的对照中,传达出作者远离繁华、坚守内心,也暗喻他对时局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