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流寓江南,闲题了一首七律,颈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耐人咀嚼
发布时间:2025-09-09 06:56 浏览量:3
古代高士闲居,多以雅事遣兴。有时携杖入林、坐听松涛,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有时轩窗品茗、漫卷诗书,矮纸作草、细乳分茶。若逢月夜,才子们或者横琴石上、泠然七弦,或者独坐幽篁、弹琴长啸。
他们还常与鹤鹿为伴、耕读自娱,采菊东篱、悠然忘我。很多隐者深谙闲中之趣,纵然竹扉常闭,内心却可与天地往来,正所谓人间清景微吟足,何必寻幽远世尘。下面一起读诗,韦庄流寓江南,闲题了一首七律,颈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耐人咀嚼。
山墅闲题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逦迤前冈压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
主人馈饷炊红黍,邻父携竿钓紫鲂。
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野云忙。
有名不那无名客,独闭衡门避建康。
韦庄出生于京兆杜陵望族,却因家道中落而饱尝寒士之苦。他的一生贯穿了晚唐和五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他在黄巢之乱中困守长安三年,目睹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惨状,这段经历也成为其创作《秦妇吟》的直接动因。
韦庄逃出长安之后,又开启了多年的流寓生活,辗转于浙西、越州、江西等地,期间多次应试不第,他也因此悲叹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直至59岁时,韦庄才终于进士及第,却仅获校书郎微职,最终在66岁时入蜀依附王建,晚年虽位至前蜀宰相,却始终以大唐遗臣自居。
这首诗创作于韦庄离开长安、流寓江南之际,当时他刚经历了幕府失意,又逢浙西战乱。他曾无奈地将自己比作汉末流寓荆州的王粲,心中充满了悲愁,更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诗人惆怅之余,挥笔题诗,抒发梦想破灭之后的孤寂和苦闷。
开篇描写黄昏时的乡村景象,"逦迤前冈压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 不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一个山冈接着一个山冈;满川的桑柘树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如此美好。“残阳”二字,既描绘了田园牧歌的绚烂画面,又令人想到晚唐国运的衰颓,以及诗人迟暮之年的感怀。
"主人馈饷炊红黍,邻父携竿钓紫鲂",颔联描绘村居之乐。主人送来可口的食物,还热情地煮起了红黍;邻家老翁提着鱼竿,希望能钓上几条紫鳊。
主人自煮食物,邻居闲钓美味,这些细节描写透露出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感受。虽然并非山珍海味,却体现出乡邻们不分你我的互助与亲近。
作者描绘了一幅质朴闲适的乡村生活图画,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烟火气与邻里温情,更让这位落魄才子感受到一份温暖。
"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野云忙",颈联乃是千古名句。静到极致,反而厌烦流水太过喧闹;闲得太久,却又嘲笑野云在四处奔忙。作者以细腻的感官反差与幽默的视角,刻画了在极度宁静与极度闲适中的独特心境,恬淡中又充满了诗趣。
当一个人沉下心来,感官会变得格外敏锐,微小的动静都能触动心绪;如果心境变得格外松弛,就连寻常景象都能品出趣味。韦庄在此以动衬静,以忙衬闲,文字诙谐,语气轻松,反映出他好像非常享受远离闹市的田园生活,也为后文的议论打下铺垫。
结尾耐人咀嚼,"有名不那无名客,独闭衡门避建康。" 我虽然小有名望,终究比不上无名闲客,只好独自关闭简陋柴门,躲避来自繁华闹市的纷扰。建康即金陵,此处代指朱温控制下的洛阳朝廷。
作者以身份对比与避世举动,传达出一种主动避世的心境,以及对安稳生活的追求。不过细细品味,韦庄自幼苦读、才华卓越,即使在科考中多次铩羽而归,并非他没有雄才大略,只是由于生逢乱世、难遇伯乐,只好暂时藏拙守愚、等待良机。
作者委婉地表达出世道的艰难,前途的渺茫,以及对唐末宦官专权、军阀混战的无声抗议,也彰显出他在夹缝中守护尊严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