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俊杰水平极高的佳作,思接千载,蕴含深刻

发布时间:2025-09-08 07:08  浏览量:3

初秋之际,绚烂多彩。远山含黛,枫叶如火,田间稻浪翻滚,园中菊影摇曳。群雁南飞,玄蝉渐寂,天地间动静相衬,宛然水墨长卷。闲暇时光,捧一盏清茶,甘醇中沉淀着夏的炽热与秋的清冽;拂晓时分,掬一捧草露,观赏其晶莹里折射的一种静美。

当昼夜温差变大,夜间的湿气凝成露珠,令人感受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白露,是秋天写给大地的散文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中的吟唱穿越千年,而今再次秋露沾衣,一片素白中,似乎隐藏着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下面一起读诗:

秋日郊居

明 · 张羽

萧萧晴日户庭幽,无数青山枕碧流。

白露雨余砧欲动,黄花风冷扇初收。

云迷征雁牵秋梦,烟引寒蝉急暮愁。

此际不堪摇落恨,蒹葭如雪满汀洲。

张羽,明初北郭十友之一,举人出身,早年被朝廷征召入仕,却因性格疏放、不耐拘检,于是选择隐居江南。明太祖欣赏其不俗才华,不仅让他担任太常寺丞,而且还命其撰写庙碑,可惜终因坐事被贬谪岭南。他在半道上自知难以苟活,于是投水自沉。

萧萧晴日户庭幽,无数青山枕碧流”,开篇就显得不落俗套。晴朗的日子里,微风轻拂草木,发出细碎而清净的声响;庭院之内没有半点喧嚣,只余一片清幽。苍翠的青山连绵起伏,正悠然地枕靠在碧水之上,山水相依,显得宁静而又壮阔。

萧萧,形容风声。一个“枕”字,采用拟人手法,令人想起刘禹锡的名句山形依旧枕寒流,此处则展现出一派阔大的场景。

诗人趁着天气晴朗,站在庭院前尽情欣赏山川胜景,没有闹市喧嚣,不见贵客来访,他独自一人赏景,反而更觉得清静和自在。

颔联紧扣白露时节,将景物与生活融于一体,“白露雨余砧欲动,黄花风冷扇初收。” 雨后初晴,天气凉爽,人们纷纷开始准备冬衣,捣衣的石砧即将响起;秋风微凉,菊花绽放,夏日里使用的团扇也已被收藏。

一场秋雨之后,空气清新,凉意加重,草木渐有露珠,暑气基本消散,秋日氛围已浓。作者借此提示人们需要提前准备御寒的衣物。

“黄花”进一步确认秋日的季节属性,也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收扇是告别夏日,动砧是迎接秋日,细节的对照显得格外生动。

云迷征雁牵秋梦,烟引寒蝉急暮愁”,颈联流露出一丝感伤情怀。黄昏时厚重的云雾遮蔽了天空,征雁的身影都变得模糊。迷蒙景象勾起了作者对远方的牵挂,夜梦里都是秋日的思念。暮烟缓升,引发寒蝉发出凄切叫声,蝉鸣急促,也让私人的愁绪变得愈发强烈。

雁群不是不愿飞翔,而是被云雾遮蔽,归程迷茫。诗人以雁喻己,传达出他对人生归宿的迷茫。一个“牵”字,写出这种迷茫景象对梦境的缠绕,并非激烈的痛苦,而是一种绵长的怅惘。

结尾以景结情,“此际不堪摇落恨,蒹葭如雪满汀洲。” 水面上成片的芦苇早已洁白如雪,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汀洲。此时此刻,才子实在无法承受草木凋零带来的悲愁。几丛蒹葭既写壮阔景象,更写弥漫的愁绪,诗人的悲愁也充斥于天地间,无处可逃。

仕途的沉浮,宛如夏日草木,虽然暂时繁盛,却终将摇落;隐居的寂寥,恰如秋日蒹葭,即使非常平淡,却能持续长久。诗人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又记录在诗行,希望以此引发后人共鸣,从而体验得失与荣辱不过是天上的浮云。

白露时节,欣赏明代俊杰水平极高的佳作,思接千载,蕴含深刻。白露凝霜,从来不为铭记过往;蒹葭覆洲,也并非为了挽留时光。诗经里的溯洄者是为了追求梦想,张羽郊居时守的是本心,千年秋景未改,变化却是世人追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