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这位大才子,没想到书法也如此高明,可谓直追魏晋

发布时间:2025-08-04 21:31  浏览量:3

今天分享的这幅作品,作者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他就是解缙,单单是其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就足以令其流芳百世,然而,永乐大典仅仅只是解缙才学的冰山一角,其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更是总裁《太祖实录》,才学上的成就可谓斐然。

然而却也因其才高八斗,使得其书法水平虽高,却鲜为人知,今天就来分享一幅解缙的行书《书之为艺》,小编感觉这字很有兰亭序的风采,非常的漂亮。

由于作品字形较小,为保证图片清晰度,小编进行了中间断开的剪裁,每两张为一竖行,不过小编肯定会放在一起的,后面的对照原文,小编自己整理的,如有不当,请各位书友不吝赐教。

书之为艺,非他艺比也,历世圣贤重之,盖宣人文,施治化,述六经,应万事,经天纬地不能外此,至百千万年,日用而不可缺者,而岂他艺之能比哉,是故自庖犧作书契,三皇五帝,无不通于书者,世远不能得见其迹,古文尚书与世

行书之所以备受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源于它独特的艺术特点。它既不像楷书那样规整严谨,一笔一划都需遵循严格的规范;也不像草书那样肆意奔放,难以辨认。行书巧妙地融合了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流畅,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运用了一定的草法,部分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笔形,使书写更加快捷流畅。在笔画之间,常常运用连笔和省笔,形成了独特的笔势连贯态势,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

传石刻,亦仿佛其万一,皆非谬忘者矣。周人善篆书,孔子为人作题扁大字,观阙里床前,研延陵季子墓石可见已,汉晋唐宋帝王皆学书,汉光武章帝,晋武帝、元帝,唐太宗,宋太宗、高宗,其

行书的结构也十分灵活多变,它不像楷书那样追求绝对的对称和平衡,而是在动态中寻求一种和谐之美。书写者可以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形态特点,以及上下文的关系,对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变化,使每个字都富有生命力和个性。

在章法布局上,行书同样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通过笔画的呼应、墨色的变化以及空间的疏密安排,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一幅优秀的行书作品,从整体上看,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既有起伏跌宕的节奏,又有疏密有致的韵律,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尤也。当时臣庶多能书者,杜度、张芝、钟元常、王逸少、欧虞褚薛颜柳、苏黄米蔡,其尤也,其悉工于书者,岂图为人观美哉。盖天之文与地之文、人之文一也。景星卿云,人皆仰之;精金美

今天这幅解缙行书作品,多中锋行笔,让线条坚实而饱满,富有立体感和质感。笔画之间的牵丝引带,细腻而坚韧,将各个笔画紧密相连,使整幅作品气韵贯通,一气呵成。

结构上,作品可以明显看到大小悬殊的字形搭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作品开头部分尚以小字领航,随着笔势的展开,渐渐就有种脱缰之感,有大有小,错落却也有致,看来却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实在是妙极。

章法上,我们能看到,这幅作品,字间几乎毫无间距,几乎是连在一起,却能保证清晰可辨,整幅作品气势连贯,一气呵成,仿若画卷。

玉,人皆宝之;谬恶之书,见者乳吐覆瓿(bù)且不暇,何以重世传远哉。余尝患,世之不能书者,不自咎其拙恶,而以书为末技,藉口也。苏文忠公大节,表著文章妙天下,其书师颜鲁公,规模淳

厚,筋骨隐映,古意浑成中藏至巧,如周鼎秦钟使人可爱,固可以破愚起懦于千百感之下,今赵君景辉既耽学古人书于文忠公此纸,玩

之不啻共璧,书之所进,他日安知不与古人并传哉,姑识此为之兆云。永乐元年癸未九月十一日翰林学士庐陵解缙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小编很努力,只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也请您动动手指,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书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