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胡宿晚年的七律,颈联采用叠韵对,结尾意在言外

发布时间:2025-09-01 07:13  浏览量:5

古诗词的音韵,就像给文字配上了旋律。你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晓、鸟”二字读起来就像春日鸟鸣一般轻快,体现了押韵的妙处。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仄交替,就像走在高低错落的石阶上,显得刚柔相济,既有筋骨,又有韵味。

古人写诗,讲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平声字舒缓如流水,仄声字短促似敲石。类似床前明月光的诗句读起来仿佛低语,吟诵大江东去则如咆哮,文字中就能体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下面分享北宋胡宿晚年的七律,颈联采用叠韵对,结尾意在言外。

题涟漪亭

北宋 · 胡宿

槛底凝漪碧漫天,角巾东路主人贤。

汀花照席供春醉,沙鸟窥帘伴昼眠。

何必驭风追汗漫,不妨乘月弄潺湲。

流杯若仿山阴事,兼有蛙声当管弦。

胡宿,字武平,北宋名臣、诗人,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枢密副使。他以清廉刚正著称,诗学晚唐,尤近贾岛、姚合,风格冲淡闲远,却于浅语中藏有深意。

诗人晚年厌倦奔波,喜欢宁静和安逸的生活。这首题咏山水之作寄情林泉,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更暗含与物相安的思想转轨,堪称北宋文人吏隐心态的诗意写照。

胡宿自幼饱读诗书,30岁登进士第。胡才子初任地方官,后入朝参与军国要务。在朝期间,正值北宋庆历新政前后,官场波谲云诡,他虽然以清慎自守,但也难免感到仕途的压抑。

诗人晚年虽然并未彻底归隐,却常在公务之余游赏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涟漪亭,乃是友人所建园林中的一处景点,“东路主人”即涟漪亭的主人。

首联破题,“槛底凝漪”写亭下碧水静谧,“漫天”则以阔大之境拓开视野,水色与天光相接,既显出环境的清幽,又暗喻作者心境的舒展。“角巾”(古代隐士所戴头巾)显示出主人的清雅脱俗,也暗示胡宿此时虽未挂冠,却极其向往林泉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聚焦亭中生活,细腻生动。水边花草映于筵席,花色与酒色相融。水鸟似通人情,悄悄窥望帘内酣眠之人。“伴昼眠”,尽显物我相安之态。春日漫长,主人正在亭中安眠,一只探头探脑的小鸟,竟然成了陪伴他的同伴。

清代纪晓岚曾评价“照、窥”二字,炼而不琢,写出物我相亲之趣。昔日朝堂上的案牍劳形,此刻花下醉、鸟伴眠的闲适,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两句没有激昂情绪,只有对闲景的细腻捕捉,却鲜活地表现出人在春中、春随人闲的慵懒与惬意人。

颈联采用叠韵对,由景入理。“追汗漫”化用《庄子·逍遥游》,喻指追求超脱尘世之境;“弄潺湲”是带着闲心与流水互动,时而俯身拨弄溪面,欣赏月光在水波里碎成银片;时而静听水流淙淙,任凭思绪随着水声轻漾,体验极其松弛的物我相融。

何必、不妨”的取舍,显露出诗人的思想转变,前者是向外追逐虚幻,后者是向内安享当下。诗人放弃了对超凡脱俗的刻意追求,转而拥抱眼前的月色、流水。诗人早年或许胸怀壮志,历经波折之后,终于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人生,而愿意在山水间寻求一份安逸。

结尾以典故收束,愈见豁达。“山阴事” 源于王羲之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之事,历来被视为文人雅趣的极致。诗人觉得如果在此仿行前贤流杯之戏,不必寻求丝竹管弦,蛙声便是天然乐章,因为雅不在于形式之繁,而在于心境之真。

全诗以涟漪亭为中心,从景入情,由情悟理,宛如涟漪一般,漾开心湖的波澜。首联描写初见山水的释然,颔联体现了与自然相亲的温情。颈联表达出对过往的反思,尾联传达出与世俗和解后的豁达。正所谓人生快意少,世事逐尘愁。且共杯中酒,闲看绿萝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