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序》竟让“阁”“火”了千余年——再观南昌滕王阁有感

发布时间:2025-08-04 22:25  浏览量:1

我长时间在想,唐朝封地在山东滕县(今滕州市)的滕王李元婴,为何在江西南昌建了滕王阁,而且“火”了1300余年。此阁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至民国十五年(1926)终毁于兵燹,其间1000多年,创而修,修而毁,毁而建,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至1989年10月则第29次重建,成为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地标。据说,2021年洪水期间滕王阁基被淹仍巍然矗立的画面,被称为南昌的精神图腾。凡去南昌的人,差不多除参观带有“八一”符号的红色文化景观外,滕王阁为必看景点。

我于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与山东孙子研究会和《孙子研究》编辑部的同志,一起去过滕王阁。那次登滕王阁,虽然留下美好印象,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一些。导游对《滕王阁序》浮光掠影式的介绍,看到赣江水因修建水利工程有些枯竭,江面上漂浮着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和垃圾,在阁楼购书处买个明信片都找不开零钱等。

2025年小满节气,我又去了南昌。住的宾馆正好与滕王阁临近,打开房间窗户一看,滕王阁和赣江尽收眼底,滕王阁及群楼的金碧辉煌、飞檐斗拱与赣江浊流滚滚好似融为一体,霎时对滕王阁的印象比上次好了许多。

步行来到滕王阁,怀着一颗朝圣的心登上89级台阶。楼阁之中,苏东坡的“滕王阁”三个大字高悬中央,风从开阔的江面吹来,远处高楼林立,而滕王阁依旧以它地上六层地下三层的神闲气定,静立于繁华的南昌城中。当晚霞漫天时,滕王阁在霞光中显得更加庄重而肃穆。

进入阁内底层,买了一本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版的《滕王阁》,边走边看边沉思。

滕王阁的建立与山东滕州的滕王之间存在历史关联,但背后的原因涉及唐代的政治制度、宗室分封传统以及滕王个人的经历。李元婴(?-684)为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生于唐朝初年。贞观十三年(639)他被封为“滕王”,源自山东滕州(原滕县),这里是他最初的封地。唐代的亲王、郡王封号通常以古国或地名命名,但封爵与实际治理权是分离的。滕王虽以滕地为名,但未必长期驻留封地,更多是象征性荣誉。

李元婴因皇室身份,被频繁调任不同职位。据《旧唐书》记载,他先后担任过金州刺史(陕西)、洪州都督(江西南昌)、寿州刺史(安徽)等职。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李元婴调任洪州(今南昌)都督。在此期间,他为了宴饮游乐,在赣州江畔修建了“滕王阁”。洪州是江南重镇,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此处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具有建造大型建筑的条件。赣江畔的选址便于登高望远、宴客赋诗,符合唐代文人雅士的审美。看来,尽管李元婴的“滕王”之名来自山东滕州,但“滕王阁”因其地理和文化影响,反而与江西南昌绑定。“滕王阁”与滕州并无直接联系,仅共享“滕王”之名。

那么,为何滕王阁能传承下来,且“火”了1300余年?这似乎与滕王本人李元婴关联不大,主要缘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篇序文,即《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王勃(650-676),字子安,祖籍太原祁县,移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王福,在唐历任太常博士及齐州、泽州二长史等职,撰《王氏家书杂录》。王福生6子,王勃排行第三。王勃为初唐著名文学家,其诗质朴清新,神峻恢弘,一扫齐梁以来淫靡衰颓诗风。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出自于他。著有《王子安集》。

公元675年,即在滕王阁交付使用22年后的一天,洪州(南昌)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在九月九重阳节大宴宾客。他邀请众多文人墨客为滕王阁撰写诗文,以在胱筹交错间即席发表。这其中不乏文学打擂的意味。阎都督暗中吩咐其女婿孟学士提前准备腹稿,以期在会上脱颖而出。许多文人闻风后表示才思枯涩,难以写出佳句。唯有年轻的王勃兴致勃勃地铺纸挥毫。他的率直让阎都督不悦。但当他读到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为之动容。最终,阎都督认可了王勃写下的传世之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诞生带有戏剧性,但情节并不复杂。然而这篇序文在当时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传播是很快的。其实,王勃在题写《滕王阁序》时,正遭遇人生低谷。他曾经是皇帝眼中的“奇才”“神童”,朝散郎的职位象征着他青春的辉煌。但他17岁时因一篇文章触怒皇帝,被逐出长安。在探望父亲途径洪州之际恰遇滕王阁此情,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便就此诞生。

随后,王勃继续他的南下之旅,不幸次年(26岁)在途中溺水身亡。而此时王勃的杰作已通过隋唐大运河等途径传播开来。据传,在王勃“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滕王阁序》的现场,就有数十名士即时传抄。据《唐才子传》《旧唐书》等史料记载,王勃的文名远扬,其《序》“天下传诵”。后来,唐高宗读到了《滕王阁序》,深感王勃其才情非凡,有意召其回宫。然而,当得知他已离世的消息时,不禁惋惜不已。至此,《序》与“阁”、文与楼相互成就,形成“《序》以‘阁’传,‘阁’以《序》名”(“文以楼传,楼以文名”)的文化现象。2021年国家文旅部统计,现代游客中因《序》而专程造访“阁”的占78%。

那么,王勃的《滕王阁序》又有什么特别神奇之处能够轰动盛唐以降、传承千古?为了能够深刻理解这篇序文的魅力,我在南昌所住宾馆乃至回到山东济南家中,对照文言文注释、成语词典以及百度等,逐字逐句地解读原著《滕王阁序》,并参照历代文人墨客或诗或文对《序》的评价,深感《序》的确在文体、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于当时已达到巅峰状态。序文773字中包含40个典故,创造34个成语,密度之高史上罕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骈文经典和“千古第一骈文”。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赞其作品永恒不灭;韩愈曾批评骈文空洞之风,却盛赞此文“读之可以忘忧”。有人认为,《序》实现了三大超越,即个体抒情与宏大叙事的统一、地理志书写与生命哲学的交融、应景文章与永恒价值的共生。本人对此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然而,令我震撼的是《滕王阁序》的内涵,它以穿透历史的思想魅力和与历代思维者对话的张力,以及跨越时空把握情感对接的融合力,让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倒影。这也可能是《序》刺穿时间的帷幕,在滕王阁永恒回响的核心缘由。说的更确切一点,是《序》所展示的人类思想情感的共鸣,让“阁”“火”了千余年。

《滕王阁序》首先是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与艺术表达。“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开篇感叹,不仅是王勃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人类面对时间无情流逝的共同体验。他笔下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宇宙意识,将个人渺小的生命置于浩瀚时空背景下审视,这种古今中外均有的存在主义式的孤独感超前于时代,尤其与现代人面对宇宙时的心理体验惊人地一致。当现代科技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时,王勃的这种时空焦虑反而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序》中展现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怀才不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愤懑不平,聚焦了中国历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经典体现。这种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痛苦认知,对命运不公的悲愤控诉,超越了具体历史情境的限制。现代社会中,尽管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人们在职场、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感,与王勃当年的情感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结构。当一位现代读者在职场晋升中受挫,读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时,那种跨越千年的理解与慰藉便油然而生。

《序》最动人心魄之处,是王勃在认识到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后,依然选择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表白,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看清生活真相后的英雄主义。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能力,使文中具有了永恒的精神价值。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显示,人类在面对逆境时需要“韧性”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常说的最终胜利往往在“坚持”之中,而王勃的这种态度恰恰提供了“坚韧”和“坚持”的古典范本。当我们在生活困境中重读这些句子,获得的不仅是文学享受,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传递。

《序》的情感力量还来源于其展现的矛盾统一性。王勃既感叹“兴尽悲来”,又高歌“东隅已逝,桑榆未晚”;既悲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又坚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矛盾不是逻辑混乱,而是对生命复杂性的真实呈现。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同样充满矛盾与张力,当我们既认识到生活的荒诞又努力寻找意义时,与王勃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法国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论述的“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精神,以及我们常遇到的“在矛盾和痛苦中抗争”的意识,与《序》的文意有着跨越东、西方的呼应。

在当代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的背景下,《序》提供了一种情感整合的可能。它告诉我们,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古人同样经历过我们今天的心灵挣扎,并且找到了尊严的生活方式。这种理解消除了我们的孤独感,创造了与历史对话的空间。当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季面临人生选择时读到“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他不仅理解了王勃,也更加理解了自己。这种古今情感的互鉴互证,正是文学经典最珍贵的功能。

年轻的王勃以笔为剑,书写出这篇被誉为“盛唐气象”的序言。从《序》开始,中国文学的视野逐步拓宽,从宫廷走向了市井民间,从台阁走向了广袤的山川与边塞,至新中国建立乃至改革开放以后,文学、文化越发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靠拢、倾斜直至融合。

在南昌的翌日清晨,迎着蒙蒙细雨,默诵着《滕王阁序》中的名言警句,我穿梭在滕王阁左右各3公里处的赣江岸边,这是一段望不到头尾的沿江步行便道。醒目的“南昌港”就设在滕王阁正面的江边上,一艘艘的游轮整装待发,赣江水清澈透底,水面与9年前相比好像宽了许多,步行道两边的花草、雕塑和休闲设置非常人性化,让人流连忘返,晨练的人们络绎不绝。面对江水以滕王阁为起点先是向左,看到了一片片与滕王阁同样底色的仿古群楼,其辉煌程度让人心旷神怡。面对江水以滕王阁为起点向右,直至走到南昌八一大桥。

大桥的桥头,屹立着一组雄伟的黑猫与白猫雕塑。它们静静地守护在南昌北门户的交通要冲。我早就听说南昌八一大桥上的这两只猫,也明白其中蕴含的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论断——“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没想到如今能够亲眼看到矗立着的这两只世界上最大的黑猫白猫雕塑,黑猫爪子下还捕捉着一只垂死挣扎的老鼠。我为自己清晨漫步滕王阁的巧遇而感到幸运。

滕王阁以王勃一篇序文深厚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对《序》的文化传承和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等,使其成为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标。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文化地标融入了“黑猫白猫”理念,一改千余年来的文雅风格,以求实务实的精神,成为驱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其价值通过水利工程、旅游、文创、生态、商业、教育等多维度持续释放,为南昌的软实力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参考资料:

①宗九奇、徐忠、黄龙编著《滕王阁》,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版。

②熊猫眼掌门(网站)2025-05-23《滕王阁:千年历史与现代魅力》。

③秘境奇旅(网站)2025-06-08《滕王阁的永恒魅力:从历史沧桑到文化象征》。

④阿木(网站)2025-02-21《滕王阁: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圣地》